文/陳佳楓

氣候變遷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甚鉅,許多國家紛紛思考如何減碳節能,其中石化轉為核能發電便是方案之一。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災的慘痛教訓後,促使再生能源發展成為主要方向。透過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等,取之不盡且會自動再生的能源供給用電,不但可增加燃料的多樣性,確保供應穩定,且能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

台灣借鏡日本311核災教訓,近年來也努力朝綠能發展,希望以再生能源取代原本的發電來源。不但能改善空污與核廢料問題,也讓核能減少了8%,燃媒減少6%。因此,政府進一步思考,如何帶動全民參與公民電廠設置,促進再生能源發展,進而落實電力的在地生產及在地消費。

讓公民電廠Plus社區發展

再生能源可以符合地區特性,並捲動社區共同參與,不但能實現能源民主,還可將收益用於社區發展。為了促成社區共同參與再生能源設置,強化地方與再生能源之鏈結,日前南部數所大學與多所社區大學、地球公民基金會,聯合在台南、高雄、屏東等地,共五個社區舉辦「公民電廠Plus社區發展」巡迴座談會。邀請民間推動公民電廠、具實踐經驗的工作者,分享國內外綠能自主社區的案例與推動經驗,讓與會者對公民電廠有基礎認知,並共同探討適合台灣的綠能社區發展模式。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aiwan Renewable Energy Alliance, TRENA)副理事長陳秉亨表示,同樣是透過一個計畫來為社區做事,若能發展公民電廠計畫,將可為社區帶來經濟活動、在地就業機會、環境生態,以及能源自主等循環經濟效應。

如何讓社區動起來,一起成為公民電廠的主人,經濟部能源局在2018年6月提出《公民電廠推動方案》重點推動方案的計畫修正,希望透過法規的引導,包括行政法規之優化、提供適當誘因及推動機制,進行社區培力,帶動全民參與「公民電廠」設置,促進再生能源發展。

推動公民電廠的建置,促進再生能源發展(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所謂「公民電廠」,陳秉亨進一步說明,即是以公民為參與主體,包含部落、村里、社區等在地性參與,由居民共識所認定的空間及社群範圍,經由民主參與的方式及創新營運的模式,進而打造能取得再生能源的電廠。希望能提高地方主導性,讓公民自主參與再生能源的開發,以確保再生能源的設置符合當地要求;此外也期待透過創新營運模式,進而帶動綠色就業機會。

公民電廠除了提供當地人用電外,還可以把使用剩餘的電力,以約5.7元或更高的價格賣給台電,所獲得的利潤能回饋用於社區發展,包括提升經濟、美化屋頂市容、改善空氣品質等。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副理事長陳秉亨,向台南柳營果毅後社區居民說明再生能源的好處(照片來源:陳佳楓)

能源自主  踏出地方創生第一步

陳秉亨提到,目前德國已有三成用電來自再生能源。在1996年,德國弗來安特(Freiamt)有群社區媽媽們開始發起省電計劃並發展再生能源。她們拒絕財團租地設立風力發電機,因此自己成立風力發電合作社,在家鄉架設起第一座風力發電機,目前約有2,400個會員,每年可以獲得最高6%左右的紅利,不但提供土地的居民有租金收入,就連周圍住戶也有30%的租金分紅。如今在歐洲已有上千個能源合作社推動再生能源或能源效率,大多數由公民組成,只有極少數是由地方政府擔任發起者。

全民推動綠能自主社區,收益可回饋用於社區發展(照片來源:PxHere圖庫)

位於德國科隆附近的西格堡(Siegburg),為了落實再生能源發展,讓更多市民能參與,於2010年決議成立能源合作社,「萊因──西格市民能源合作社」(BürgerEnergie Rhein-Sieg eG)因而成立,高達40%股份是由社區、居民、農民所有,連低收入公民也可以成為合作社成員,他們積極參與能源轉型合作社銷售綠電,推廣租戶電力模式、社區供暖等,並將稅收的一部分回饋給社區。

因應地方創生議題,陳秉亨表示,日本小農村石徹白,於1950年代時期,村子裡約有1,200人,但到2010年只剩下276人,當地的小學僅剩12個學生,人口外流嚴重。但因近年發展小型水力發電,發電所得作為社區創生工作經費,吸引了22名青年人返鄉,並誕生了8個小寶寶。雖稱不上解決人口問題,卻也使社區逐漸恢復活力,為地方創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創傷變創生 公民電廠收益回饋社區

在台灣,因為創傷透過綠能重生的例子也不少數。2009年莫拉克風災,被土石流淹沒的小林村民倖存者,在離開傷心地後,到山下打造綠能家園,成為綠色能源示範基地。在日光小林社區,太陽能板是每座屋頂共同的特色,120多戶居民中,有20戶居民自行發電,藉由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除了自家使用之外,剩餘的電會存進儲能系統,萬一碰到陰天也不用擔心,住戶可先從小型儲能系統取得用電,並有社區大型儲電系統互相支援。當中也有「蓄量控制」,也就是每戶居民所存儲或使用的電力都在統計之中。

同樣因莫拉克颱風受創的林邊鄉,災後整個社區變成綠能生態區,社區整合太陽能、風力、輕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自行發電,若全台斷電,社區電力還可以自轉三天。

台南安平區文平里因為四周沒有遮蔭,每到夏天太陽直射屋頂,如同大烤爐。住戶投票決定出租屋頂給光電系統業者,除了設備可以遮陽降溫外,售出電力所得還可回饋社區;位於台東的達魯瑪克部落,也成立綠能電力公司,並承諾發電盈餘的20%要用於社區發展。

透過災區推動綠能的重生經驗,陳秉亨呼籲正要推動地方創生的社區,可以思考以社區公民電廠的建置所得盈餘,做為社區的基金,讓社區得以永續發展。綠能不但能幫助社區找到重生機會,更能為公民參與帶來價值跟意義。

台南北門嶼教會也加入綠能行列,盼幫助社區認識再生與永續能源(照片來源:陳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