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照顧從來就不只是一份工作,特別是山地原住民部落的照顧體系更強調必須建立在對被照顧者文化的理解上,關係建立後照顧才能發生,但當前長照體系的所有流程皆為一體適用,缺乏地區、族群與文化敏感度。即使現況如此,仍然有些部落嘗試用原住民的方式照顧自己人,本專題帶您來看看這些努力發展屬於自己的「互助照顧」模式,讓部落長者居住在自身熟悉的環境中,健康並保有家庭和社交生活,有尊嚴地「在地安老」的精彩案例。

我賣的不是景點,部落觀光可以這樣玩!

「為了錢,你願意連尊嚴一起販賣嗎?」部落觀光產業的發展,看似為部落帶來收入,然而,這卻是一條「文化主權」的血淚之路,部落傳統文化走上商品化之後,有時販售的不只是遊程,文化尊嚴更是一同被拋售。部落觀光是文化結合經濟的事業,投入部落觀光產業超過20年,來自花蓮阿美族的Lalan Unak和今年甫成立部落生態文化旅遊公司的太魯閣作家Apyang Imiq,對於如何兼顧商業利益與傳統文化,他們仍繼續地進行自我的對話與反思。

屏東部落長者打頭陣 為疫苗施打穩軍心

從5月18日三級警戒以來,電視新聞的播送堆疊,導致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部落族人心生懼怕,病毒沒有進到部落,恐懼卻直抵人心。第一波AZ疫苗在台灣各地開始施打,第一批施打對象就是80多歲的老人家。然而,疫苗出現並沒有強心針的效果,反讓族人感到擔憂,從原鄉的低施打率,可見族人的抗拒。

以傳統生活哲學為靈感 部落食銀發展適地適人的服務

據內政部2019年統計,全台原住民人數約為57萬,佔總人口比例2.4%。雖然人數不多,但原住民許多特有的文化與漢人相異,即使同為原住民,徙居都會區的原民與部落原民的生活型態上可能大相逕庭,在一般的食物銀行裡針對其各自的需要,也必須更細膩的設計規劃。因此,近幾年台灣開始興起若干原住民食物銀行,專門針對原住民族群獨特的處境提供救助與培力。

另類的青年返鄉,無法估算產值卻改變了整個部落

不同於時下正夯的青年返鄉,從經濟面的在地文創、產業、小農發展;宜蘭大同鄉寒溪部落的青年返鄉,產出的是愛,是陪伴,是關懷,眼睛看不到,無法行銷,更不能賣錢,但卻大大改變了寒溪部落,而在當中收穫最多的,就是這些返鄉的青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