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裡的「餃餃者」 從產地到餐桌 愛心送暖自己來!

松山區健康社會住宅中,住著一群「餃餃者」。他們定期召開「餃子聚樂部」,一起包水餃、親手做公益。就連餃子餡和沾醬也不假手他人:園圃共耕農友種植的絲瓜、紫蘇入了菜,香椿、辣椒成了佐料,搭配在一起,激盪出意外的好滋味,好比這座社宅中的混居住戶們,在社區品牌「共耕食代」創辦人詹凱毓的凝聚下,從陌生人成為互相關懷的好厝邊,還帶動了社區微經濟。

社工傳道陳英傑 用愛打造年輕人可以靠岸的港灣

年僅29歲的社工陳英傑,同時也是港灣豐收教會的傳道。有感於苗栗市學區密集度高,年輕人口卻嚴重外移,使他決定開拓「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教會」。在這裡,孩子們不只可以玩桌遊、還會帶營隊。他用愛與包容取代說教,讓孩子們打從心底把教會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並且用愛接力,彼此關心。社區裡的弱勢兒少也在接觸了芥菜種會的「以樂家園」方案後,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非洲有句諺語說:「要養育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的力量。」可見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只是父母或單一家庭的事。更重要的是,當家庭失去功能,「讓社區一起來養我們的孩子」就成為弱勢的孩子不被漏接的最佳解方!本次專題帶您進一步觀察政府、企業、社區組織與照顧者們的協作模式,看他們是如何同心協力,讓孩子能在社區好好長大,替每一段曾經令人心疼的故事,寫出勇敢向前的希望篇章。

等了十年 迦納的偏鄉圖書館夢想成真 

在非洲迦納,多數家庭都在貧窮線下苦苦掙扎,儘管教育與閱讀是脫貧的唯一方式,但許多偏鄉社區仍缺乏圖書館和學習用品,好在一個熱血教師不放棄任何希望,努力連結不同資源,村民等了十年,總算盼到圖書館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