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海線返鄉青年創生 看他們與社區共生的故事

雲林沿海的北港、四湖、口湖、台西和麥寮等鄉鎮,有一群返鄉創業的青年,他們稱自己為「海青」,有種堅忍不拔「海之子」的意味。有的海青栽種蔬果,有的養鵝,更有人在家鄉開設各種音樂與舞蹈的課程,儘管每位海青創業的艱辛一言難盡,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信念,除了將自身專長應用於故鄉案,也要幫助偏鄉學童能有更完善的學習環境。

雙龍部落的觀光哀歌──部落觀光只賣景點行嗎?

2020年南投縣雙龍部落的「七彩吊橋」啟用後,短短3個月吸引超過10萬人次造訪,大批遊客的湧入,非但沒有讓地方觀光產業變得更加活絡,反而帶來垃圾、私闖民宅等問題,對當地人生活產生衝擊。對於部落居民而言,七彩吊橋通向的並非是五彩斑斕的未來,更像是一場蒙上一層灰的可怕惡夢。

青年,創什麼生?

都市像黑洞吞噬一切,年輕人湧到都市掏金,留下偏鄉急速凋零。有一群反其道而行的年輕人,選擇在他處落地生根,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離開都市,才能看到不同的風景。這群年輕人入選今年的國發會 青年培力工作站,在生活的茶米油鹽醬醋茶中,他們的地方創生要如何突破過去的框架,玩出新火花,創造新生機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創生還是競爭?地方歹戲青年要改寫!

江湖在走,眉角要懂!創生在做,心法要有!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三年,面對地方創生各種現象,感覺心很累嗎?其實你並不孤單!此次社區力採訪地方創生的青年工作者,聊聊他們一路走來看見的問題,這其中有的是「割稻仔尾」,人家辛苦打拚,他爽爽收割;也有努力廣結善緣「食果子拜樹頭」,卻屢屢被人「洗面」,看盡世態炎涼。

互助更勝補助 青年登場地方創生職業賽

早期許多推動地方創生的人,像是浪人武士,手持一把劍就殺出一片天地,一個人雖然走得快,卻不及一群人走得遠。國發會今年推出的青年培力工作站,跳脫過去「補助」和「輔導」的概念,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彼此串連合作。浪人武士們面對這樣新型態計畫,該如何拋下過往熟悉的工作模式或心態,轉而合作或和解,再且,他們又該如何做,才能讓地方經驗永續傳承。新計畫,新思惟,來看看此次獲選的團隊是怎麼說的吧~

年輕人來真的!不只創生機還要喚醒地方魂

地方創生其中一個目標是促進「島內移民」,然而連根拔除移植他鄉,並非易事。此次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 入選其中的3個團隊,一位是從台南移居恆春,推廣恆春民謠的熱血青年;一位是移居台中市和平區推動部落永續工作,一做就是20個年頭;也有個原在半導體外商公司工作,最後決定返回宜蘭家鄉務農的女孩,從他們的視角中,或許能帶大家一窺這些島內移居的創生工作者,他們的所知與所想。

地方創生在何方?

雞湯文裡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如果一開始就走錯路該怎麼辦呢?台灣自從喊出地方創生元年口號以來,已過2年的時間,初期地方創生以產業為導向,形成各類業者亟欲搶食的大餅,連續兩年舉辦的台灣地方創生展,像是產品與產業聯展,但在這些看似美好的策展背後,也讓人不禁生起疑問:地方創生造成多少人移居?都市壓力是否趨緩?農村失能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下一代願意生孩子了嗎?高齡者被妥善照顧了嗎?

不消極等待救援 社區產業儲備能量勤練永續心法

6月初,政府各部會雖因應疫情陸續提出紓困補助,但仍有一些族群無法獲得幫助,其中,尤以社區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然而,關於紓困補助,「菁寮無米樂社區」和「寶來人文協會」倒是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不是補助金的問題,領補助能撐多久?我們想的是疫情何時能解封?快讓營運恢復、讓產業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