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處方箋──社區斷裂感與實現社會安適的解方

近年社區工作的專業領域發展多元且快速,但也發現不同專業存在「斷裂感」,舉例來說,倡議社區共生的團體,以社區規劃的視角盤點資源,但常是外部資源的挹注,缺乏陪伴在地社區的實質元素,當規劃者與社區居民缺乏共識,「斷裂感」就此產生。再者,社區團體與專業組織很少建立合作關係,雖能建立共同照顧的連攜模式,但實際狀況卻是各做各的,照顧資源的應用也呈現斷裂的樣貌。社區本應共生共存,社區服務更是,如何確實串連彼此的專業,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劉懿德提出了他的看法與建議。

社區資源共生 作為照顧在地化的柔實力

新冠疫情時代,各種生活資源的連結都可能一一解構,再重新建構,社區照顧模式也因疫情,更需社區的合作和努力。然而,社區長照長期存在著「官僚體系擴大迴圈」問題,「有服務卻看不見」,因為主管機關只看評鑑資料;「有服務卻做不到」,因為科層制度是社區工作者的行為枷鎖。

社區該怎麼看?談組織中的社區與社區中的組織

「社區工作」四個字背後的脈絡都是在地而真實的,透過長期的田野實作,也必然會帶動起地方創生與社區共生的多元生命力。社區工作該是怎麼一回事?要能每走一步都反省一步,到底自己所做的社區工作有沒有社區?我是為組織中的社區工作,還是為社區中的組織而努力呢?都值得一起深思!

台東都蘭診所小劇場 與社區「類家人」作伙不作戲

台東偏鄉的都蘭診所去年12月舉辦兩週年「都蘭診所祭」,診所和地方居民共同演繹照護失智的「小劇場」,在這齣小劇場中,大家同理共感地身歷其境,共同詮釋社區長照與在宅醫療的照護現場,每個人既是彼此的「類家人」,也是相互扶持的「照顧者」。

從「在宅醫療」到「共生社區」 搭建跨領域與專業的社區醫療合作關係

營造自然而然且草根性強的社區共照生活,讓每個人得到最適切的社區照顧,是搭建跨領域與專業的社區醫療制度努力的方向,若能發揮「在宅醫療」的功能,再加上照顧據點、居服員及與貼近民眾生活的單位合作營造,將使社區照顧力量更強大,更能充實整體照顧的質量。

政府制度vs.實務需求 醫師投入在宅醫療全心顧好病患可能嗎?

台灣的居家醫療自2003年推動至今已近20年,目前居家醫療成本相當高,未來倘若健保署能把醫師看診給付方式,由「計次」改成「統包」,讓居家醫療的家庭醫師把病人「顧到好」,不僅能夠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也讓醫生與病人獲得給付保障與醫療品質。

日本社區安老的重要拼圖 看「在宅醫療連攜據點」如何整合醫療、長照與社區資源

為因應2025年日本戰後嬰兒潮世代全員邁入75歲以上,日本政府在2012年起推動「在地整體照顧」,也就是整合社區中的醫療、照顧、保健預防、居住、生活支援等資源,形成強調照顧與互助的「在地整體照顧系統」,讓住民可以在社區中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