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滅城中城大火後 社區如何看這片劫後餘燼?

一把惡火燒出天人永隔,燒出數個破碎的家庭,更燒出弱勢者的居住危機。平時社區面對颱風、地震、水災和土石流總是戰戰兢兢,但除了自然災害外,社區中因公共設施、管理制度所造成的災害,也正虎視眈眈伺機而動。城中城大火撲滅後,除了檢討公共安全法規、消防法令外,社區該如何裝備自己,自主防災更結合社會安全網絡。

以科技守護台灣 打造韌性城鄉

台灣位於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並地處太平洋地震帶,時常受到颱風與地震的威脅。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短時強降雨機率增加,造成嚴重災害。政府除落實各項防救災教育及演練外,也整合中央、地方政府與學術單位三方,運用新興科技以提升整體災防能量,並透過通訊軟體讓民眾得知預警訊息,以科技守護台灣,打造耐災的韌性城鄉。

防災也要接地氣 社區韌性才夠力

自然保育作家陳玉峯教授曾說,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不是要學習對抗災難,而是要懂得如何與災難共生共長。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在原有的生活脈絡下,以社區為本的發展出防災地方誌,讓防災接地氣,才能強化韌性社區。

韌性不是說說就有 社區以行動力落實防災

在紀錄片《拔一條河》中,我們看見一條繩子可以拉起全村的心,也看見八八水災後高雄市甲仙區的韌性,他們說:「要透過參與,才能讓最壞的年代變成最好的年代。」培養社區防災韌力,需透過居民的參與,使自助、互助力量成為社區真正的幫助。一起來看看台北市南港區舊莊里和萬芳社區,如何在防災歷程中譜寫自助互助的故事。

提升防災韌性 讓社區better and better

台灣是天然災害的高風險地區,建立具有防救災功能且永續發展的社區勢在必行。居民自助互助培養應災韌性,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上推動防災;政府由上而下支持並深化防災工作;而NPO組織不只是災時救援,更要在平時做好培力,將原本的社區服務工作與社區防災結合,大家一起讓社區better and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