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是教育也是人生 一場籃球賽幫助偏鄉孩子成為生命神射手

50多年前台東縣延平鄉紅葉國小棒球隊在克難環境中練球,因師生共同努力而凝聚整村子的力量,一起照顧這支棒球隊,進而擊敗日本冠軍球隊,這讓世界看見台灣棒球的傳奇故事,至今仍流傳。2013年楊力州導演透過紀錄片《拔一條河》讓全台看見莫拉克風災後,甲仙國小學童成立拔河隊,在偏鄉有限資源下,抱回全國盃亞軍,一條繩子拉起了全村子,寫下撼動人心的故事。

在台南東山的山區,東原國中也有如此暖心的故事,全校119位學生,將近一半是弱勢,體育班占總學生數1/3,一位來自市區的校長、一位返鄉青年學務主任及兩位留村的青年教練,連結社區幫助資源匱乏的籃球校隊,打入全台前4強,成為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以下簡稱體總會)評比C/P值最高的學校,他們練的不只是球技,而是生命態度;打的不只是球,而是人生。

東原國中體育班

教練教導隊員向對手及場地致謝(照片來源:東原國中體育班)

學校半數學生是弱勢 體育班占總學生數1/3

台南市是地方創生的一級戰區,共有13個鄉鎮被列為優先推動地區,其中位於台南市東北方的東山區也在優先推動清單中,當地多以務農為生,其中位於東山平原區的「東山國小」,更以食農教育為元素,譜寫出偏鄉小學與社區共生的溫馨故事。

從東山國小往山區走11公里外、淺山地區的東原國中,全校8班僅有119位學生,偏鄉學校分級中列為「偏遠及非山非市類型學校」,學生家長多以務農為生,多半來自經濟弱勢、單親家庭、隔代教養、重組家庭等。十多年前,學生數曾降至不滿百人,校園裡隱藏著許多社區問題及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於是提出以體育專長扶助弱勢,提供食宿以彌補家庭功能之不足,轉型為住宿型專長學校。

東原國中校長吳家增表示,有一半的老師住在學校,24小時都得照顧學生,晚上8至9點學校的燈都還亮著,學生分為打籃球、舉重以及一般生這三類。大約6年前,這裡被稱為越南村,68%學生是新台灣之子,今年計有30.6%,仍占1/3比例。這些新移民離開家,孩子成為隔代教養,有些祖父母去世後變孤兒,就住在學校。「畢業後我們必須連結基金會繼續幫助他們,因此現在學校每學期仍進行全校家庭訪問,希望能掌握每個孩子的狀況。」

從事教職38年,2019年8月,吳家增從2500多位學生的台南市復興國中轉至偏遠山區擔任校長,他笑說:「在台南市東區我只要把書教好,煩惱的是升上南一中和女中的學生能不能達到200人。到了東原國中不一樣,課業當然也是基本的,但我看到客人來就把握機會募款,心裡永遠有很多小故事要說,我覺得看到學生獲得幫助、有團圓年菜可吃,比起讓學生多考兩分來的有意義。」不只是校長,就連在這裡的老師心中也有很多故事要說,或許偏鄉教育的困難大家會聯想到師資,但東原國中卻有一半的老師都服務長達8至9年。

東原國中體育班

學校體育班學生數占全校1/3(照片來源:東原國中體育班)

孩子怕學校消失 青年教練不捨離鄉

東原國中體育班在2009年成立籃球隊,雖然練習場地不理想,學生體型也比對手來得瘦小,但每年仍擊敗許多明星大校創佳績。2020年在JHBL乙級全國聯賽中,從全台331支球隊脫穎而出、進入8強決賽,成為球迷口中「大爆冷門」校隊前進4強,也經體總會評比為C/P值最高的學校。舉重隊也曾培養出多位國手,每年都獲得好成績,並被譽之為金牌製造機,2021年亦連獲三金。

2020年決賽那天,校長同意全校停課,師生聚集於視聽中心關心籃球聯賽;同時間資深體育媒體人蘇嘉祥、同時是東山區旅北同鄉會理事長,於社群「我是東山人」社團中轉播戰況,也讓東山區民動起來,紛紛於發文底下留言為東原國中籃球隊加油打氣:「加油!」、「孩子要保護自己!」、「東原的孩子最棒,輸贏沒關係,盡力就好!」。

東原國中體育班

籃球隊2020年在JHBL乙級全國聯賽中表現出色(照片來源:東原國中體育班)

東山籃球協會理事長李南二分享:「曾有孩子告訴我:如果不努力,球隊沒有好成績、不被看到,就沒有人要來東原國中就讀,有一天學校消失,他就再也沒有母校可以回來了。」1983年次的李南二,同時也是東原國中籃球隊教練之一,陪伴球隊4年,他坦言有時遇到挫折,仍會在深夜裡自我拉扯,若沒有一股熱情很難留下來。「但偏鄉孩子就是很單純,他們總是使命必達的想幫學校、教練、球隊爭取榮譽,每次比賽看到他們很努力,受傷了還是不服輸,我就離不開。」李南二笑說。

週三的下午,李南二和妻子在球場邊忙著燉煮藥膳排骨,這是籃球隊的下午點心,也是當地中藥房老闆有感於籃球隊員的身材較他校隊球員弱小,所以提供轉骨藥材及藥膳配方。「這樣連結鄉里資源的能力,大概是源自於自己有個熱血的地方媽媽、日治時期擔任保正的祖父以及曾擔任鄉長的伯父吧!」李南二的鄰居笑說。

留鄉青年師長雙倍服務 孩子學會感恩

李南二把能觸及的資源都拉進來了,週遭新營地區的中醫師義務到山上來幫孩子針灸,促使成長更順利並避免運動傷害,中醫師說:「來東原希望可幫助孩子,也可協助行動不便的長輩。」有年輕女生經營的雞蛋糕小販,遠從市區到東原國中現場烤雞蛋糕給孩子們吃;也有美髮師至學校為孩子義剪頭髮;李南二在農會擔任幹事的表姊也常捐白米、當地小農提供蔬果、校友捐肉類社福機構、校友、旅北同鄉會等都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出一分力。

李南二說:「因為是運動員,孩子們食量很大,一天用餐5次。」不過,孩子也很貼心、懂得感謝,以自身的力量,在農忙時期協助社區長輩;在歲末時孩子們也陪伴長輩運動,邀請長輩投籃,投進一顆球就有團體捐出一道年菜給社區弱勢家庭,不但讓長輩走出來活動,也讓學生學會感謝。

目前李南二主責募款串連資源及招生,他笑說:「還有幫忙煮餐點,邊煮邊罵球員。」另一名主責球隊訓練的1992年次教練吳昇融,也是一人工作雙倍服務,平時女友因工作較彈性,也駐校協助球隊學生身心及學業的輔導。

教練李南二除了為隊員募資,平時也當隊員的廚爸(照片來源:東原國中體育班、陳佳楓)

吳昇融說:「球隊學生概分為三類型,國小打過球加入國中球隊、體能條件好但沒接觸過籃球、家庭弱勢需要照顧順便發展興趣等。這裡的孩子有些回家找不到家長,或是得去電子遊樂場找爸爸拿錢吃飯;也有低收入繳不出學費,老師幫忙代墊的情形。除了在地很多居民幫助他們,學校英文老師吳玟晏,長期以來都運用自己的時間,到球場為學生記錄,拍攝招生宣傳照片,並撥空為學生補課。」

3年前桃園返鄉至東原國中任教的學務主任張藝飛表示,籃球隊的隊員有1/3是經濟弱勢,籃球運動不管場地或配備都很花錢,比賽時也需要交通工具,加上食宿及交通往往得花費1至2萬元,為了不造成家庭負擔,都是向愛心團體及社區人士取得協助,運動員食量大,幸而社區民眾常提供物資。

體育就是身體的教育

張藝飛表示,藉由體育可讓比較沒有目標、課後落後、沒自信的學生找到目標並擴展未來的路,體育能培養人生態度,以前也有很多藉著體育強項加分考上軍警和體育大學的案例,體育可讓孩子多一種可能。

擔任台南市課程督學的校長吳家增說:「很多校長都是體育出身的,大概是因學體育的人有毅力、懂堅持吧!」體育就是身體的教育,打籃球的孩子每分每秒都在思考下一步要怎麼應對,他們都很聰明且反應和抗壓性極佳。

學校目前結合在地產業,像是咖啡、橘子、龍眼等,來開設相關課程,並不是讓學生學種植、長大就得當農夫,而是要他們懂得事情的道理和原理,帶著他們從引起動機、蒐集、記錄、分析、訊息判別、實作到表達,這些技巧將來套用到別件事上仍實用,這也是教育的目的。

棒球國手出身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林華韋亦認為,從運動場進入職場要能被接受、生存,需抱持學習心態以及信諾、守時、紀律、責任感、毅力等態度,這些都可藉運動訓練過程養成,所以除了努力外,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勝負的關鍵最終還是取決於價值觀和態度。

東原國中體育班

師長們盼望學生的球場技能發揮於人生競技場 (照片來源:東原國中體育班)

猶如教練李南二的叮嚀:「打球如人生,可看出一個人品性,球賽就像一個縮小版的人生,有人想當英雄,但不顧及團隊;有人自私占有、不想傳球;有些人個子小,卻常不顧危險撲球,球員若沒能合作,最終還是贏不了比賽。」如果老師是孩子第二個父母,籃球賽是學習合作的競賽,東原國中孩子的人生,雖然沒能獲得一次公平的開球機會,但也在師長和村民的合作下,凝聚向心投入比賽,他們將帶著籃球心法通往人生競技場,等待一次的華麗轉身,奮力一躍,投出全場歡騰的三分球。

 

延伸閱讀:《活靈活現的食農教育場景 偏鄉國小與社區共生的故事》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陳佳楓

專題企畫:陳佳楓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偏鄉兒童多元學習計劃|☛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

Share

標籤: JHBL乙級全國聯賽偏鄉學校偏鄉教育地方創生弱勢家庭東原國中東山國小籃球總體會評比舉重金牌體育班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