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食共育 合作人親子聚會最佳入門
雙薪小家庭及獨生子女的趨勢,讓許多孩子普遍缺少玩伴,但「家有猴雞寶共育團」這樣的共同形式,不但讓孩子有伴,大人也可交換育兒心得,使得許多小家庭有機會聚在一起互助成長,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需要。
雙薪小家庭及獨生子女的趨勢,讓許多孩子普遍缺少玩伴,但「家有猴雞寶共育團」這樣的共同形式,不但讓孩子有伴,大人也可交換育兒心得,使得許多小家庭有機會聚在一起互助成長,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需要。
偏鄉獨居、老伴離世、子女遠在都市忙碌工作……像金茂伯這樣處境的長者愈來愈多,然而如何將生活權力歸還長者,並提供符合「在地老化」的環境,已成趨勢。看完電影感動之餘,也請您一起從電影《老大人》的劇情中反思,老後可以如何實現回到社區走最後一哩路的夢想。
為改善城鄉學習的資源落差,桃園市復興區的介壽國中積極與社區建立教育夥伴關係,結合社區資源與耆老,將學生熟悉的部落文化帶進學校的課程中,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社區對學校的幫助,而學校教育也適當呼應了社區的需求,這樣彼此合作及相互服務的模式,不但增進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更培養他們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
為什麼要以合作社模式來推動社區工作?合作社能為社區做什麼?又該如何實現社區幸福願景?具豐富合作社推動經驗的社區工作者陳來紅,透過帶領共學會,引導學員發想,激盪出六大面向的服務項目,並討論服務的可行性,社區力邀你一起來回顧當天精彩的內容。
會所模式是六○年代美國精神醫療體系的去機構化政策下,精障者回到社區後所發起的運動,讓精障者的照顧由傳統的「治療疾病」轉為整體醫療「回歸社區」,而向陽會所則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的其中一個會所,除了協助精障者獨自生活及人際互動,更進一步幫助患者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期待居民接納患者可愛的一面,促使他們擁有社群互助生活。
喝咖啡風氣盛行的台灣,估計每年會丟掉130萬個咖啡豆麻布袋,因此,蘆葦女力透過社區媽媽的手藝,將這些廢棄咖啡轉化為商品,並以所得支持社會創新及跨界合作,培力更多的社區婦女與團體,讓愛與行動循環到下一個公益行動中。
友善的空間設計除了通用性,更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設計,若能提供特殊需求者同享自由與便利,社區生活將更有溫度。脊髓損傷基金會除了提供傷友就業租屋補助,也在各社區內尋找「友善房東」,期望推動居家無障礙,讓更多傷友能享有安心又安全的居住環境。
92歲高伯伯選擇入住「中山老人住宅」享受他的銀色時光,身體健壯的他,平日也擔任接待天使,為客人介紹自己現在的家,在這裡他很快樂自在,也有很多像家人的朋友。近年來,像這樣營造家的感覺、強調在地化的照顧住宅,已漸成為許多長者的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