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小農 在CSA社區支持農業中找到生路
2020年3月起美國發布就地避難令,導致許多餐廳歇業,農民的作物也面臨難以銷售的問題,但在看似危機的情況下,社區支持農業卻為農民帶來一線生機,新的草根網絡逐漸形成,消費者能吃到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也讓因疫情發愁的農民,找到存活的機會。
2020年3月起美國發布就地避難令,導致許多餐廳歇業,農民的作物也面臨難以銷售的問題,但在看似危機的情況下,社區支持農業卻為農民帶來一線生機,新的草根網絡逐漸形成,消費者能吃到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也讓因疫情發愁的農民,找到存活的機會。
近年食安問題使越來越多人關注飲食與農業議題,各地吹起新型態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只是究竟什麼是社區?什麼是農業?農人與消費者又該如何協力?這些問題並沒有單一解答。在台灣各地不同的脈絡下,社區協力農業就像農產品一樣,它的味道、氣息與樣貌來自它所成長的土壤,它們適應每個特殊的環境,各自發展出活潑生動的在地行動。
在糧食網絡當中,最主要的難題不外乎是剝削的產銷管道、食物安全問題以及喪失永續的農作環境。有人認為農夫為求高產量、好賣相,大力施肥用藥,極力擷取地力,破壞農地最大的一群人就是農民,但如果農民是直接加害者,另一端的消費者則可說是間接加害者,因為「我們每一次的購買,每一個動作,就像是一張選票,決定著未來地球的樣貌。」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永續的農作環境,沒有食安疑慮,更好的產銷管道,或許在美、日蓬勃發展的CSA「社區支持型農業」能帶來這些可能性。
原住民Yusiy本著幫助新竹千甲部落的心,辭去工作在千甲做課輔,希望幫助原住民同胞能自立,但了解千甲部落居民的困難後,她理解到除了教育,部落居民亟需穩定收入來源。因此她開啟「千甲農場」的CSA計畫,邀請部落同胞加入,期待藉由自然生態農業,能讓都市原住民有穩定的收入。儘管立意良善,但千甲農場卻迎來不少消費者的抱怨,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農場的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