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社區協力聯盟以合作取代競爭 打造在地多元照顧體系

萬華社區樣態複雜且多元,不同問題相互交織,牽一髮動全身,在地46個單位,包括:社福機構、社區大學、地方政府組織、宗教團體、醫療機構,儘管每個機構的切點不同,但透過合組「萬華社區協力聯盟」,讓不同元素加入,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思考如何串聯,使服務更完整。他們集思廣益發展出如踩街、社區頭路、居住、長者送餐等多元議題。

強化社區組織並不難 尊重與信任是關鍵

知名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曾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對於從事社區工作的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你必須設身處地了解,使用同溫層的語言溝通,才能了解社區真正的需要,進而整合相關資源和網絡,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來趟社區小旅行吧 許山英讓大頂埔變得好好玩

大頂埔社區發展協會許山英理事長,與哥哥在退休後積極投入社區工作,培養社區志工,並建立獨具特色導覽路線。有空到大頂埔社區來一趟小旅行,不但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享用美食,還能聽到屬於當地的故事喔!

板東邦的社區有機藥草事業

泰國東部巴真府巴曾達勘縣的板東邦村,十年前開始發展有機藥草事業,村民們不僅避免了農藥對己身的傷害,也創造了一個友善的生存環境;藥草種植成為一項名符其實的社區事業,也成為社區主要的勞動力。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蹲點十年 打造兒少專屬小天地(下)

走進兒少專屬的小天地據點裡,牆上五彩繽紛的彩繪塗鴉立刻吸引著訪客的目光。沈曜逸說,每個牆面上的創作都由孩子、社工以及在地藝術家共同創作,擁有不同的主題與創意,為據點增添風采。 對於在社區蹲點超過十年的協會來說,雖然一開始只是一個對於「社會工作」與「社區工作」的實踐場域,但從簡單的陪伴,一路走到家庭支持與照顧,也逐漸成為社區裡的一分子。為著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務、平台與機會,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也讓社區居民擁有有力的支持與重要的夥伴。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蹲點十年 打造兒少專屬小天地(上)

走進台北市萬華區新安里,才剛踏入巷弄,就能隱約聽到某處傳來孩子們陣陣的喧鬧嘻笑聲。循著聲音、湊近一看,手繪的招牌黏貼在門牌166號的住宅鐵門上,旁邊還掛著可愛的黑板,寫著據點的開放時間與近期活動公告。這裡是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從2007年開始,當時仍學生的協會社工,因為修讀課程的關係得以進入新安里,一眨眼過去十個年頭,不僅陪伴不少曾在社區裡遊蕩的孩子們成長,也成為社區裡許多家庭的重要支持之一。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沈曜逸說,看見孩子與居民的能力,放在對的位置,就能發揮出他們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