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震威

走進台北市萬華區新安里,才剛踏入巷弄,就能隱約聽到某處傳來孩子們陣陣的喧鬧嘻笑聲。循著聲音、湊近一看,手繪的招牌黏貼在門牌166號的住宅鐵門上,旁邊還掛著可愛的黑板,寫著據點的開放時間與近期活動公告。這裡是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從2007年開始,當時仍學生的協會社工,因為修讀課程的關係得以進入新安里,一眨眼過去十個年頭,不僅陪伴不少曾在社區裡遊蕩的孩子們成長,也成為社區裡許多家庭的重要支持之一。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沈曜逸說,看見孩子與居民的能力,放在對的位置,就能發揮出他們自己的價值。

落地生根的緣分

12月16日的周末晚上,位於新安里辦公室對面的小公園,搭起不少的棚子,聚集許多社區居民。孩子們拿著闖關卡穿梭在一個又一個的棚子,期待贏得獎品。在會場的報到處旁,提供由協會、合作店家或是居民所準備的餐點。今晚是新安社區的聖誕晚會活動,由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安社連結社區共同舉辦的社區活動,今年已邁入第11年了。沈曜逸說,其實聖誕活動是當初跟著老師進入社區學習的期末課程成果展。

位於萬華區新安里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攝影/吳震威

沈曜逸分享說,2007年就讀輔大社工系三年級的自己,修習一門由羅秀華副教授所開設的課:「社會資源運用」,從而開始與新安里結下緣分。會選擇以新安里為主要社區工作的學習場域,主要是在當年正好經歷基層改選,圍繞在青年公園附近的七個里選出一批志同道合的里長們,開始嘗試為社區投入不同的服務及發展。而羅秀華正好與新安里里長熟識,透過當時里長對於社區的觀察表示,這裡時常有青少年在社區裡遊蕩,常成為幫派份子的目標族群。為了能為這群青少年做點事情,里長在社區中開放空間擺設電腦,讓青少年能有新的據點,從而遠離被幫派吸收的可能。

羅秀華認為這是一個能讓修習社工專業的學生實際參與學習的機會,因而藉由課程讓學生進入社區。除了學習對於社區資源的盤點外,更重要的是陪伴社區的青少年。藉由這樣的特殊緣分,沈曜逸進入社區,儘管學期結束後,許多學弟妹在進入社區遇到困難時,仍會找他尋求協助。久而久之,產生了一份對於社會工作與社區工作的想像,進而開始選擇在此蹲點。

透過「新安議會」共同制定據點規則 攝影/吳震威

要長期陪伴社區青少年,首要任務就是需要在社區中找到據點、經費及服務方向。沈曜逸說,最初是在2008年8月時透過陪伴在社區遊蕩的青少年,發現他們對於課業的困擾,以及無事可做的狀態,開始選擇協助課業輔導與積極陪伴。隔年,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補助,並與新安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找到位於里長辦公室對面的地下室,設立「台北市弱勢兒童社區照顧及少年活動據點」。然而,這樣的據點名稱卻讓社區孩子不大滿意,覺得被標籤化。因而與社會局溝通後,方案名稱與據點名稱也更改為「台北市友善兒童少年福利服務據點」。隨後據點不斷的成長、服務的對象愈來愈多,期間經歷兩次搬遷,去年將社區中兩個平房空間打通,建立現在的據點所在地。

經歷深耕社區十年的經歷,雖然在過程中難免碰上社區之間的角力,但看著陪伴的青少年長大,也看到社區產生改變,受到居民的認同與信任。對於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而言,這就是最大的動力以及願意投入,一直堅持走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