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睦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文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公民社會的著名學者Michael Edwards在其著作《Civil Society》提到公民社會的三種理論取徑:結社生活、善的社會、公共領域,三者間的關係並非相互排除,而是能夠相互補充甚至是增強。這些抽象的理論概念如何轉換成行動呢?

「結社生活」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議題為主的公民團體或社區組織,或是以情感連結或共同嗜好組織而成的同鄉會或文娛組織,都是結社生活的一部份。關於公民社會的討論,經常是圍繞在結社生活,而較少探討如何從結社生活中陶冶出「善的社會」?善的社會具體內涵是什麼?又如何能創造社群間的共善?而「公共領域」強調的是如何促進社會議題進入公共討論,且試圖影響政策和政府行為。簡言之,公共領域涉及的是社會議題政治化的過程、策略和手段。常見的倡議、公民審議活動等皆是公共領域的實踐。

近年來興起大學社會實踐之風氣,讓台灣的公民社會加入新的能動者。大學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致力於將地方關注的議題及協力實踐的經驗淬煉而出,進一步影響公共政策和政府作為。以下將介紹暨大推動食物銀行的案例,來說明大學團隊的社會實踐如何對善的社會和公共領域有所貢獻。

暨大服務學習課程的同學協助物資的裝箱(照片來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陳文學)

食物銀行實踐上的挑戰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面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而食(實)物銀行的機制嘗試讓資源能透過重新分配而被充分運用,多餘的物資能傳遞到需要者手上。食物銀行因應不同地方的脈絡而有因地制宜的運作方式,大部份食物銀行主要由非營利組織來運作。在台灣,許多地方政府也加入興辦食物銀行的行列,透過募集善心物資或購買的方式,發放給弱勢家庭,希望能補「社會救助法」之不足。

然而在實際運作上面臨許多挑戰,譬如這類型食物銀行主要關心那些政府社會福利無法充分照顧的福利邊緣戶,但究竟該如何界定邊緣戶實屬不易。其次,該如何兼顧公平分配和需求滿足,對資源的提供者和分配者來說是困難的取捨決定。再者,不同類型和不同主責單位的食物銀行或社福機構間如何形成綜效,避免重複供給,實際照顧到需求者,更是食物銀行實踐上的重要挑戰。

大學從場域的促進者到經營者

大學作為公民社會的實踐者之一,積極與地方公民團體和政府合作,共同回應地方社會的需求。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老師陳文學帶領食物銀行團隊於2017年7月,開始接受南投縣府委託執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援助計畫—食物援助專業服務計畫(簡稱烏溪線站食物銀行)」,推動烏溪沿線六鄉鎮(仁愛鄉、魚池鄉、埔里鎮、國姓鄉、草屯鎮、中寮鄉)的食物援助。

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老師陳文學帶領食物銀行團隊,執行「南投縣食(實)物銀行援助計畫—食物援助專業服務計畫」,推動烏溪沿線六鄉鎮的食物援助。(照片來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陳文學)

計畫承接前後,實際問題接連而來:大學辦理食物銀行的目標和特色為何?地方政府遇到的難題,大學擔任主要執行者該如何回應?大學跨足到社福服務,要如何在學術與實務工作中取得平衡,且不會排擠到其他NPO?政府委託案是否可能成為改變政府行為的機會窗口?面對種種的挑戰,暨大團隊如何兼顧相關利益方,並創造大家相互協力的機會?

陳老師從過去執行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簡稱人社計畫)的經驗中,掌握了蹲點觀察、盤點資源及議題、行動流程規劃、連結課程和經營教師社群等開啟新實作方案的程序和技巧。若能在前期預先完成這些準備工作,就能更精準定位烏溪線站食物銀行的角色,確切評估未來的需求和供給等各環節狀況。此外,在人社計畫時期場域多是以社區為主,為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必須在行動前中後,反覆斟酌場域合作的倫理議題。而食物銀行的計畫讓暨大有機會創造新場域,大學不再只是扮演協力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成為需要顧及全盤,在風口浪尖掌舵的自主經營者。

公部門計畫開創制度創新的機會

這個新合作型態的計畫,讓縣府和大學有機會重新檢視公部門計畫的執行與管考方式,在摸索和學習的過程中,開制度創新的契機。2017年計畫執行初期,部分費用仍需由暨大自籌,而前所未有的物資採買、儲存、捐贈業務,所涉及到的採購法規、財產管理、空間租借等問題,有別於過去單純的研究計畫,是經過校方跨單位協調,積極尋求資源和行政配套措施,才讓問題順利解決。但問題還是要回到源頭來解決,才能夠持續順利執行。

暨大與縣府的溝通與磨合,歷經了整整兩年。兩年期間,暨大食物銀行團隊以實際行動去評估受贈者需求、協調校內行政提供支持系統、媒合校內師生改善物資收受轉送流程,讓食物銀行能在人力、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效益。如此認真踏實的態度,也影響了縣府。2019年,縣府為食物銀行增加一名人力,並在經費核銷上更具彈性,執行績效要求不變。甚至到了2020年,縣府考量物價上漲因素,主動增加經費,為食物銀行人員調薪及支付場地租金調漲。由此可知,當暨大團隊勇於任事、務實解決問題時,也帶動縣府積極回應挑戰。這樣嶄新的官學合作經驗,讓雙方形成緊密關係,站在同一陣線看待和解決問題。

烏溪線站的食物銀行設在暨大長期合作的在地夥伴—菩提長青村,長青村為921大地震中部地區社會重組而聚集的組合屋社區,在「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無老」等理念下,發展出互助型態的老人照顧模式。這個地點位在國道六號附近,所以交通、物流、儲存和辦公空間都很理想,也能連結長青村既有的社福網絡,而且長青村「夠用就好」的理念還能應用在食物銀行上。


周睦怡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博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專長於社會經濟、社會創新、公民參與、大學社區伙伴研究、公民社會和民主深化等領域。大學與社區建立伙伴關係,共同面對地方的需求和問題並透過集體智慧和行動嘗試提出解方。大學與社區共學共作,共同承擔風險和共享成果,一起打造更為友善環境和社群互惠的共好生活!

 


陳文學陳文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助理教授、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研究興趣為代表性官僚、分配與重分配政策、地方治理、大學的社會實踐等領域。曾參與「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科技部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以及「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計畫」等;目前協助南投縣政府推動食物銀行烏溪線站,藉由網絡治理概念,建構食物供需網絡,並銜接暨大師生創新能量,持續協助縣府提升政策效能。


延伸閱讀 :

看大學團隊如何以食物銀行 與在地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下)》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