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子恩

如果說社區大學是公民記者的培育搖籃,那麼一直不辭辛勞、燃燒所有熱情推著搖籃的那雙手,非陳淑敏老師莫屬。秉持著對培育公民記者的興趣,在南港、松山等社區大學之間奔波,最高紀錄曾經晚上十一點才回到家,把所有時間全部投入公民記者社團的陪伴,甚至陪到老公和兒子們都抗議了,她也不以為苦,反而甘之如飴。

 

對陳淑敏而言,光是看到一手栽培的學生,從原本連握滑鼠都不會,到能夠剪片、分享,這種成就感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十幾年的默默耕耘下,陳淑敏的認真教學讓她成為領獎常客、更是學生口碑推薦的社區大學老師。「一個成功的老師不是你棒就好,還要能把你最棒的學生推出去,讓他們去傳承你的學識。」就算已獲獎無數,上台領獎時,陳淑敏一定帶著學生一起,並且讓他們站在前面,這種將榮耀分享給學生、不吝於給學生機會的態度,正是她桃李滿天下的原因。

 

十年的認真教學,讓陳淑敏 ( 左二 ) 成為獲獎無數的公民記者教師,栽培出許多優秀的公民記者 ( 照片來源 : 陳淑敏 )

 

 

獎盃再多都只放在學校  將榮耀歸給每個學生     

「我每次上台都是感動到哭,想到有那麼多人幫我」感情豐富的陳淑敏,說著說著就哽咽了起來,讓人瞬間明白,有這麼可愛的老師,難怪學生們都打從心底喜歡。「很多來做公民記者的都是老人家了,一剪片就是到半夜,他們多認真啊!」她提到,自己在學生身上看到的是孜孜不倦的態度,讓她更明白每個獎項都不是她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學生們。所以獎盃再多,她都放在學校而不是家裡,只因為「這些都不是我一個人得的獎,沒有這些學生的幫忙,我一個人是做不到的。」

 

 

在學生們眼中,陳淑敏不僅是善於鼓勵學生的老師,她還非常謙虛。即便在公民記者教學界具名師地位,遇到不會的問題仍樂於坦承自己的不足,待請教別人後再給予學生確定的回覆。曾有學生跟她說:「老師你能教會我的話,你的學生我來幫你找。」這句話讓她相當感動,畢竟社區大學「臥虎藏龍」,學生中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比比皆是,「但他們為什麼願意來?這些人很多都退休了,卻願意來做志工,代表他們對學習做公民記者是歡喜、甘願的。」因此,她更常提醒自己,要關照班上每個學生的需求,較缺乏自信的就持續給予鼓勵;比較被動的就施點力,慢慢把學生們從不會帶到會,成為一線公民記者,這種成就感,是支撐她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帶班也帶心、善於鼓勵人的特質,讓陳淑敏相當受到學生歡迎(照片來源 : 陳淑敏)

 

 

公民記者課開課不易  為社區發聲的影響力卻無可取代

然而,在社區大學開一門公民記者培訓課,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陳淑敏觀察,早期社區大學常讓人以為是才藝班,因為都是唱歌、跳舞等課程居多,後期才漸漸導入公民記者及學術相關課程,但公民記者課程相對於其他課程,如一般攝影課,需要付出不少時間和心力做功課,才能順利完成採訪和剪輯,對學員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既然在社區大學開公民記者課程這麼難,為什麼還有這種披荊斬棘的勇氣呢?陳淑敏表示,以拍片為例,公民記者可以做的主題更多元,拍攝的對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議題,拍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影響力也會不一樣。她比喻,一般人看到小孩子哭的影片,會覺得很可愛,但看到大人哭,就知道一定有事情發生。

 

 

「拍花花鳥鳥很好,只是社會上並不是什麼事情都這麼美好,總會有理想和現實產生落差的時候,面對這些落差,我們能不能出一份力?多一份愛、多一分關心,透過公民記者呈現出的採訪,從影像和文字的報導中,就可以留下紀錄,讓議題發酵。」陳淑敏提到,許多社區大學都有公民記者,而社區大學跟社區有著緊密的連結,因為社區大學就在社區裡面,當公民記者以「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為出發點做報導時,就是在為影像生根,也為社區發聲。

 

公民記者和社區有著緊密的連結,可以透過報導來為影像生根,也為社區發聲 (照片來源 : 陳淑敏)

 

 

自己的新聞自己報  讓身邊的好事正向發酵

她有感而發地說,常有學生跟她反應不喜歡看新聞,因為都是車禍、殺人等等的壞事,難道都沒有好事嗎?聽到學生這樣說,一向熱血又正向的陳淑敏馬上回答:「你說得很好,我不相信沒有好事,那我們就自己來做!」於是,抱著這種「自己的新聞自己報」的精神,她栽培出來的公民記者也陸續產出許多高品質的報導,受到各方媒體的肯定。

 

她回憶,自己曾帶4位公民記者,去採訪某知名主持人對於企業斥資重金贊助的計畫成果發表會,公民記者們皆表現出各自的專業,就這個議題相關的層面比如執行端、分享端進行採訪,反而主流媒體記者們追問的卻是該主持人的八卦新聞。「那位主持人對我們說,社會需要你們公民記者,你們非常棒。」最後主持人還和公民記者們合照,讓陳淑敏至今印象深刻。

 

她感觸良多地表示:「如果只是發一篇照著新聞稿寫的文章,然後拍兩張照片,這我也會呀!但若是要深入報導,人家會找公民記者。」十年前、十年後,不僅讓「陳淑敏」這個名字在公民記者界打響名號,也代表社會上對公民記者的需求愈來愈大。公民記者可以做的事有別於主流媒體,可以更聚焦在社區中發生的大小事,報導的內容也可以更有深度。

 

陳淑敏憶及某次和南港社區大學公民記者前往拍攝尪公祈安繞境的活動,即便宗教信仰不同,現場信徒虔誠敬拜、齊心祈求疫情過去的善心,讓她深深感動。各個里的公民記者都出動了,這是主流媒體記者難以達到的境界,而每個公民記者也同心協力完成採訪,即便拍攝當下汗流浹背、熱到都快昏倒了,他們也很開心能為社區盡一分力。「我回家時只覺得全身痠痛,都不知道怎麼撐過去的。這群公民記者他們在拍攝時都沒有入鏡,我就跟著在後面側拍他們,很累但也很開心。」

秉持著「自己的新聞自己報」的精神,陳淑敏鼓勵學生用公民記者的深度與專業,讓社會中更多的好事被看見 ( 照片來源 : 陳淑敏 )

 

充滿愛的家人是最給力的隊友

一路走來,從參加電腦職訓課程到變成助教,再因緣際會成為社區大學公民記者老師,除了本身的興趣和教會學生的成就感以外,支撐著陳淑敏前進的很大動力,還有她超級給力的家人。陳淑敏回憶:「剛開始的時候,我兒子說媽媽妳天天往外跑,沒有時間跟我吃飯,妳這樣不行。」常常忙到晚餐都隨便吃,兒子就會貼心地留下青菜、魚肉等有營養的食物給她,讓她格外暖心。

 

為了讓家人了解自己的工作進而給予支持,陳淑敏甚至還把老公、兒子拉進來當「助教」,幫忙活動側拍,讓忙不過來的她有了最給力的神隊友。「他們會碎念假日還要幫我做這些事情,但還是現身來幫我的忙,更充當幕僚給我許多建議。」雖然後期有了助教的幫忙,家人的支持仍然讓她「揪甘心」,在她教課遇到低潮時,給她很大的鼓勵。

 

被問及做得這麼好,應該很難退休了吧?陳淑敏維持她一貫的開朗樂天答道: 「我從來沒想過什麼時候退休耶!我覺得教這門課很有挑戰性,也很好玩,我非常喜歡。」看來,這雙推動培育公民記者搖籃的手,還會繼續推下去,期待更多陳淑敏的得意門生,繼續替社會發聲,產出社區中的優質報導!

 

延伸閱讀 :

《社區力、松山社大攜手培力公民記者為社區發聲》

《護守空軍三重一村幕後推手 董俊仁致力眷村文化與社區共融》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