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素華

頂著炙熱的大太陽,一群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社大)公民記者培力課程的新舊學員,在台北松山彩虹橋周邊取材,成為課堂上結業作品的素材。「公民記者沒有在撐傘的啦!」資深公民記者朱鳳梅,也是培力課程助教,總是走在前頭示範公民記者的無畏精神。這次外拍,由松山社大公民記者培力課程指導老師陳淑敏帶隊,而松山社大培訓出來的優秀公民記者,人稱周老爹的周滇生,特別前來參與外拍行動,鼓勵學員投入公民記者行列。

 

基督教芥菜種會自媒體《社區力點線面》與松山社大合作公民記者培力課程,從2022年3月12日啟動至6月25日落幕,為期12週,課程包括以社區為出發點的報導、媒體識讀、影片拍攝與剪輯、用照片說社區的故事、採訪實作。此次的課程也分別由陳淑敏、王建雄、林琨堯三位公民記者課程的知名講師共同合作完成。有別於過去的課程設計,這次更強化公民記者如何在社區報導中找到切角,落實「社區小故事,我的大新聞」的口號。學員林錦瑛說:「這次除了淑敏老師之外,也加入了其他老師的教學,更完整的讓我們了解公民記者以後可以發揮的效力在哪裡。」

 

松山社大公民記者培力課程指導老師陳淑敏(左站立發言者)鼓勵學員加入公民記者社團,持續發揮公民記者的社會影響力(照片來源:吳素華)

 

台灣主流媒體的性質、限制及複雜的產製過程,幾乎無法長期支撐公共議題的追蹤報導,專業的記者也必須忍受新聞置入式報導比比皆是的事實,相較之下,公民記者反而可以因著自己對新聞熱忱的支持,以及在社區中對想要表達或試圖想改變的現況,挖掘周遭更多值得記錄的議題,為自己發聲。而對富有在地及公共性優勢遍布全台的社大,成為公民記者培育的搖籃。

 

此次公民記者培力課師資陣容非常堅強,王建雄教導學員作報導要以文字引領畫面,先確定主題,再找出主題的三個特色成為文章主幹去鋪陳。在成果發表時讓評審讚許作品主題明確、內容清楚聚焦的學員劉定國說:「我這次就是按照王建雄老師的作法完成我的作品」;另外,採訪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師林琨堯,也在課堂中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與學員在一問一答中,把採訪的技巧都融入其中,劉定國也提到林琨堯老師讓他明白採訪時要先面對自己的緊張,才有機會突破盲點。

公民記者培力課程講師林琨堯在課堂中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與學員互動,問答中把採訪技巧都融入其中(照片來源:吳素華)

 

老師的授課內容固然重要,但是學員有的畢竟是生手,如果沒有一對一的教導如何操作,恐怕很多學員都會在課堂中卡關,助教的安排也是此課程的特色之一。朱鳳梅表示,自己是以教學相長的心態,協助老師把同學的問題一一解決,讓課程可以順利進行。學員林素瑛也提到老師和助教的長期陪伴,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及推動力。

 

公民記者從無到有最能展現長期陪伴精隨的,就是同學口中的淑敏老師,陳淑敏不僅在課堂中傾囊相授,也和學員打成一片,陪伴學員透過社團的方式繼續延伸學習。松山社大PeoPo公民記者社社長陳俊憲表示,學員要能發揮所學,做出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品,有社團同好的支持很重要。擔任班長的蔡明昌也強調拍攝技巧之外,自己也學到社團互動的重要性。陳淑敏常說,一個人雖然走得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遠,所以她長期陪伴學員,不管學員的作品是否成熟,都耐心地一一給予建議與指導,林素瑛很感謝的說:「我個人比較害羞,但是因為有老師的鼓勵,我才有動力完成作品。」

 

基督教芥菜種會傳播部主任胡善慧表示,《社區力點線面》雖然以平面報導為主,但是仍然樂見以社區為出發的新聞報導,用各種形式呈現,鼓勵學員多多報導社區中需要被關注的弱勢族群,或需要被解決的議題;社區中也有很多充滿人情味、溫暖人心的故事,都可以透過記者的採訪,不管是文字或影像來紀錄,《社區力點線面》也歡迎公民記者以社區為題的報導來投稿,希望影響更多居民能投入公共事務,共同來打造宜居的安全幸福社區。

 

雖然課程在6月25日結束了,但是學員仍然在line群組中熱烈互動,助教依舊在指導大家影片剪輯時遇到的瓶頸;社長一樣充滿熱忱地邀請大家一起聚會討論;陳淑敏曾經分享一位阿嬤因為當公民記者開始人生的第二春,以及周老爹退休後如何成為公民記者的故事,這些故事也滋養著她,每天都能量滿滿地在群組中為大家加油打氣,期待這群公民記者持續這股動力,展開關注社區的行動力,產出更多有影響力的報導,並且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中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幫91歲阿嬤量血壓 里長呼籲鄰里互助關心長者》

《超人里長號召志工 鄰舍節為咱ㄟ社區做一件事》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