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芳瑜

提起桃園市觀音區,你聯想到什麼呢?是當地兼具文教寓樂的休閒農場?還是觀音工業區的眾多勞動人口?位在觀音區有一個小小的社區,它是緊鄰工業區、四周有公有畸零地的樹林里。看似平凡的小社區,自1997年成立「樹林社區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後,多年來累積出亮眼的社造成績。

 

協會自2013年獲得國際安全社區認證,是桃園社造界的資優生,推動過大大小小的社區計畫,也成為衛福部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的領航者,如同母雞帶小雞一般,與周遭社區一同推動社區營造、關懷在地弱勢族群。在這些努力的背後,有一雙推動的手──樹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黃文章,他是讓社區蛻變成功的靈魂人物。這些成果得來不易,一切都要從多年前的社區治安危機談起。

 

在地業者投入守望相助隊繼而成贊助者

早年為因應工業發展而設的觀音工業區,有許多因工廠運作需要而移入的人口。導致工業區旁的樹林社區擁有多元住民。除了打拼的外地年輕人、也有移工與遠嫁來台的新住民,以及因石門水庫新建而島內移居的人口。黃文章自己也是在工業區發展初始,從家鄉苗栗北上到此從事水電工程,後因緣際會加入協會,沒想到因此與社區關懷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黃文章表示,協會草創初期,大家就是每年固定聚會與聚餐,直到社區面對一場治安危機,一切開始有了轉變。樹林村是北部最大工業區,外來人口很多,在治安上是很大的挑戰,當時社區便成立守望相助隊,黃文章擔任副隊長。「我因為工作關係跟工廠有很多接觸,知道工廠經常遭竊,所以就建議他們要求員工來參加守望相助隊,這樣對治安也好。」經過一番努力,取得很多業者的認同,巡守隊的人力管制和任務執行品質也都很好,治安通報案件減少,因而得到政府與轄區(派出所)的肯定。他說:「當時透過守望相助隊的巡邏,不僅改善治安,也建立協會與業主的良好關係,至今守望相助隊裝備皆由企業贊助。」

樹林社區發展協會因為一場治安危機而團結,如今成為國際認證的安全社區(照片來源:黃文章)

 

跨越族群藩籬 建立共好關係

與業者建立良好關係後,協會透過業者知道移工們的信仰與聚會地點,便開始一一拜訪,並邀請他們加入社區守護的行列。黃文章說:「移工跟我們一樣離鄉背井從外地來,剛開始對環境不熟悉,所以我們很願意主動邀請,後來做防災、清潔維護的工作時,像是淨灘、社區巡守或社區公共事務,幾乎都可見移工們服務的身影。」

 

黃文章說在地移工人口數約5,600人,相當於樹林里里民人口,但他們不論生活方式或宗教信仰都與在地人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也常造成摩擦。他回憶:「我們不了解他們有潑水節,當他們在我們廟前潑水,年輕人還可以接受,但年長者覺得外國人怎麼可以這樣,還要求把他們趕出去,其實真的只是語言、宗教信仰不一樣,缺乏溝通導致的不諒解。」

 

協會逐一拜訪這些移工或新住民,也邀請他們參與社區事務,讓他們可以融入社區,當他們願意在休假日參與活動,協會更樂意到現場去做防災宣導,形成善的循環。跨越多元族群的藩籬,藉著與一個個利害關係人共好,建立起互助的社區網絡,黃文章表示,先認識與理解族群的差異是關鍵,後續的行動也回應到治安品質的提升與環境品質的改善。

 

以社區關懷經驗推動新住民關懷據點

除擔任協會總幹事之外,黃文章還是社會局的家庭服務中心志工、觀音區調解委員。在家庭服務中心服務近14年,關懷過許多的脆弱家庭。根據他服務所見,在台灣會迎娶外籍新娘的家庭通常是低收或身障,在財力上比較脆弱,所以這些新住民也成為台灣的弱勢族群。他說:「我們也看到新住民對法律常識都不了解,所以會舉辦關於法律常識的課程,或家暴防治的培訓,讓他們更了解自身的權益。」

 

本身也擔任區內調解委員的黃文章,了解新住民的需求與互動情形,所以常常協助申請一些公部門方案及社團的資源,「我可以感受他們的生活情境」,他表示,雖然曾經輔導過的案家自殺去世,對他打擊非常大,但他仍不遺餘力地持續關懷社區中有需要的族群。也由於他的關懷服務經歷,近年讓協會成功地協助政府推動新住民社區關懷據點。

協會投入社區關懷工作,不僅照顧在地居民,也照顧跨海來台的移工與新住民族群(照片來源:黃文章)

 

黃文章說起初據點也遭在地居民反對,「有些新住民出來參加活動一兩次後,認識其他新住民就偷跑了,所以家長對我們很不諒解,很不喜歡我們,但經過溝通後,了解真的不是我們操弄,他們是真的有心要偷跑,所以當然會偷跑。」經過多次協調,也跟在地人互動,現在新住民關懷據點大約有30幾個人參與活動。他認為由新住民關照新住民的成效更好,現在社區中有些新住民媽媽不僅學歷比他好,還在小孩去上學後,來關懷據點當志工。

 

癌症康復後以志工精神持續回饋在地

黃文章深耕在地20餘年,可以說是人生中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給社區。從社區治安巡守到弱勢關懷服務,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認真地持續投入社區工作? 15年前,他曾因志工服務的機會,意外地檢查出自己罹患癌症,得以及早治療痊癒。他說:「如果沒有投入志工服務,恐怕無法讓我發現癌症,此後我便發願有生之年都要當志工。」他懷抱感念之心,持續志工生涯直到如今。

 

從一個小小的守望相助隊開始,至今社區已發展出7個不同類型的志工服務隊,橫跨生態、環保、治安、弱勢關懷,投入居民不分老少近200人。細數這些成果,黃文章訪談中難掩喜悅與欣慰的心情,他看見社區互動一直非常融洽,笑說:「這樣的服務不只為造福他人,事實上也是為自己未來打算,我要為自己打造老時理想的宜居社區。」

黃文章帶領志工團隊不僅造福他人,也是造福自己與社區(照片來源:黃文章)

 

延伸閱讀: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