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國際視野

社區報讓巴西人對國內最糟環境災難永誌於心

文/GV Brasil

譯/Wenyu

2015年11月5日,那是一個週日下午,76歲的Marcelina Xavier發現自己緊抓著一棵酪梨樹不放,試圖在成噸採礦廢棄物將她居住的村莊班圖-羅德里格斯(Bento Rodrigues)沖走的時候救自己一命。她雖然股骨斷裂,但還是撐著一路祈禱直到救援人員到來。Marcelina當時正處於巴西史上最糟環境災難的中心。

Marcelina Xavier手持一份A Sirene報;當時她抱著一棵酪梨樹不放才倖免於難。(照片來源:Daniela Felix/Jornal A Sirene,經授權使用)

當天,位在Marcelina居住村莊上游幾公里處的鐵礦廢水大壩潰堤。在幾分鐘的時間內,5千噸的廢水沖入了提供巴西兩個省份230個城市用水的多希河(Rio Doce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這相等於「2萬個奧運規格游泳池的有毒廢棄泥水污染了蔓延850公里地區的土壤、河川以及水循環系統」。共有19人在這次災難中喪生。

Marcelina的故事刊登在A Sirene (警笛)創刊號中,這是由一群受這起悲劇影響的人群加上新聞系學生共同合作創辦的月報。這份出版物在災難發生3個月之後創辦,報導了事件相關發展,包括法律訴訟的進展以及倖存者故事。月報於每月5號出刊,以此紀念悲劇發生的日期。這份月報的口號是:「這樣我們就不會遺忘。」

這項計畫誕生於當地攝影中心的一個工作坊;災難倖存者在工作坊中表達對於巴西主流媒體是否願意報導他們故事的擔憂。在一次與全球之聲透過電子郵件所進行的訪談中,Sirene團隊表示,11月5日發生的那些事件顯示出新聞工作者在面對報導大型礦災時準備有多不充份:

雖然我們看到主流媒體曾試圖努力要報導瑪麗安娜古城(Mariana)(還有米納斯傑雷斯Minas Gerais以及埃思匹里圖桑圖Espirito Santo其他受影響的城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現在仍舊在發生什麼事),然而,主流媒體試圖用以呈現故事兩面性的方式是不足夠的。首先,因為受影響的災民以及礦業公司兩方所佔的版面很明顯不公平。就好像是主流媒體透過遵循雙方皆有發聲權利的這個公正體制來加強了這些礦業公司原本就有的優勢。第二,因為媒體到達事發現場時早就帶著想要寫出那種故事的立場而來,很難去改變它們的視角,讓它們看到那些事情對那些災民才是重要的,很難讓它們去看到災民的目標、理想以及掙扎。有時,如同我們所熟知,媒體的距離以及迫切性最終會踐踏必要的新聞流程,舉例來說,像是聆聽深受其害人民的心聲。

從被連根拔起的樹木到一間倫敦律師事務所正在控告必和必拓集團(BHP Billiton),也就是大壩所屬礦產公司薩瑪爾戈(Samarco)母公司之一,都在A Sirene的報導範圍中。報紙中也刊登了對法律專有名詞的解釋以及個人訪談,像是97歲生還者Geralda Bartolomeu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該刊物一項大膽創新在於其署名行同時有撰稿人以及消息來源的簽名。消息來源會在報導刊登之前確認內容屬實無誤。總而言之,這份刊物並不想要做一份中立媒體。展現這點的另一個例子是這起災難在報導中總是被寫做「罪行」。

圖為A Sirene創刊號封面。(照片來源:A Sirene,經授權使用)

如同它們所告訴全球之聲的,該刊物最重要的其中一項成就就是讓大眾記得這些村莊是如何努力要去保障自身權益,並爭取災難造成損害的全額補償:

透過檢視這份社區報的典藏資料,就可能了解這些人一路上走來遇到的重要事件,特別是瑪麗安娜古城和巴拉隆加(Barra Longa)這些城市的居民。雖然這份報紙出版的方式相當不效率,由於這是一種獨立且低成本的渠道,我們還是對於這些人民所經歷的痛苦及快樂時刻進行了重要的速寫。

這項計畫由一名記者以及兩名總編輯進行協調,後者總是由受災民眾所擔任。在於瑪麗安娜古城正式成立辦公室之前,他們曾利用歐魯普雷圖聯邦大學(University of Ouro Preto)的電腦中心權充他們的編輯台。

生還者等待賠償

2018年10月,薩瑪爾戈礦產公司終於與巴西方面的起訴人達成了賠償協議。雙方在災難發生3年後終於達成和解,而和解程序完全走完仍再需1年時間。根據原告方,約有4千人能合法申請賠償。但在巴西這兩省內約有50萬人直接或間接受到這起事件所影響。此外,本起事件對於多希河盆地造成污染的程度目前仍無法估計。

但這場戰役尚未完結。這些受災社區的下一步是要先讓當局確認他們對於過去住家所在土地的所有權;接下來則是要讓他們村莊的廢墟被當局正式認可為紀念空間。

Siren團隊解釋:

目前我們看到的是那些犯下這項罪行的公司反倒勝利了,變成他們對於土地擁有控制及所有權,無論它們如何傷害這些空間,現在它們反倒擁有了這些土地。這表示當談到豐當(Fundão)大壩犯罪時,所有的價值觀都被扭曲了。而講到記憶時也是如此。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這是這些社群能夠讓步的,我們相信他們會為之而戰,因為他們早在我們理解之前就已知曉,沒有了記憶將很難讓他們重新回到生活正軌中…這份報紙的目標,從今天來看更是如此,就是絕不要忘記這件事!

 

此篇文章及所含照片與影像檔為GV Brasil所撰寫之報導,中文翻譯發表於2019年3月4日,譯者:Wenyu,基於內容共享協議,由全球之聲授權刊登。

文章來源:全球之聲繁中版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防災韌力培力計劃|☛

 

Share

標籤: 巴西社區報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