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在土地之下的創意 社區產業文創商品化之探討

社區產業是常民生活文化的累積與衍生,加入了「文創」元素之後,產生了質變,甚至在產業面臨轉型及著重創意的思想下,常不小心遺失了文化的根基。究竟社區產業文創商品化,在記憶與創意及營利與意義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關於防災,社區營造可以做什麼?

氣候變遷導致災害類型愈來愈複雜,防災也從海綿城市的基礎假設,進化到 #韌性城市,並強調災後在 👉評估期👉準備期👉回應期👉回復期 等四個時期的工作下,能快速復原生活機能和秩序,基於這樣的概念,逢甲大學透過科技部計畫開發了「市民探針」的手機APP,讓防災透過社區居民參與及即時資訊分享,降低災害對生活的影響。

社區特派記者學習營

人手一支手機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是公民記者,但是要怎麼成為一名好記者?社區力傳播網為了鼓勵兒少公民參與及關懷議題,以社區作為孩子的記者實習舞台,透過體驗式活動、專業課程、媒體參訪、採訪攝影實作等方式,提升孩子的覺察力與表達能力,挖掘社區裡美好的人事物,並活用所學,引導孩子看見社區的需要。社區力邀您一同觀賞營隊報導影片,體會當中的精彩與美好!

造橋農場有機也有愛 讓獨居長者在寒冬備感溫暖

大陸冷氣團來襲,近日全台變天、氣溫轉冷,但主恩造橋有機農場卻讓很多人心暖暖的。1/20當天農場舉辦「寒冬送暖意,主愛播人間」這場義賣會,提供自製竹筒飯、醃漬酸菜、採摘小番茄及有機農產品販售,讓前來參與者可以手作體驗,還能品嘗美食,而義賣所得也將作為未來一年社區長者的送餐經費。

社區護樹 一堂寶貴的公民參與課

到過中正大學的人,一定都曾目睹民雄最美的「綠色隧道」,它不但是一個知名景點,且陪伴許多在地居民長大;再者,樹木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貢獻,更是當地護樹的好理由。但在去年底,因為道路工程,這些與當地有著深厚情感的樹遇到危機,護樹和道安問題如何雙贏?社區居民正在經歷一堂寶貴的公民參與課……

台灣最強軟實力 在地創生新勢力

透過在地古蹟,能將眼不能見的悠遠文化做為印記,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今透過政府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古蹟更加上了推動地方文化、轉動地方經濟的使命,文化資產局結合地方創生議題,倡議推動台灣古蹟的修復與再生。林磐聳教授指出,台灣應善用文化資產,來進行地方創生,不是仿效日本觀點、不是城市觀點、而是創造真正屬於在地的文化特色。

生活就是發電廠 能源轉型大確幸

空氣汙染是全球關注的切身問題,為促進再生能源、非核碳工作,進而解決空汙問題,德國、義大利等國幾乎家家戶戶都安裝太陽能源設施,近年台灣也開始跟進,並期望社區的人都能認識並參與這樣的再生與永續能源,因為它不只提供電力這個功能,也能帶給下一代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