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 台日大學分享創生經驗
5月23日台、日大學在台北市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2019臺日大學研究論壇──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研究論壇,共有10所大學的學者代表出席,透過簡報及座談會方式分享與在地連結和社會實踐的實作經驗,瞭解地方的需要,讓在地居民看見自己社區的美好。
5月23日台、日大學在台北市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2019臺日大學研究論壇──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研究論壇,共有10所大學的學者代表出席,透過簡報及座談會方式分享與在地連結和社會實踐的實作經驗,瞭解地方的需要,讓在地居民看見自己社區的美好。
隨著年齡的變化,不只影響個人觀點,也深深影響社會各個層面,德國於2008年早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於如何加強長者自主力和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危機與轉機,有不少地方值得台灣社會借鏡。
過去在台灣,醫療與社區營造是兩條平行線;然而,在部分國家諸如日本,則有社區將安寧療護與社區營造結合,讓死亡回歸社區。臨終的患者不只有醫療人員照顧身體,更有社區志工的關懷心靈,病人因而忘卻身體的痛苦,生命的盡頭更為豐美。
源自日本的「在宅醫療」是為了配合高齡化社會的需要,發展出全天候到宅醫療照顧服務。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日本的居家護理師,平均只照顧不到20名個案。而在台灣,一人「照顧」50名個案是稀鬆平常的事。但當照顧責任能擴及社區每一份子,透過社區居民的合作,以「在宅醫療」為目標的社區營造及資源連結,卻能大幅降低醫療費用和資源,與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達成多數人在地終老的想望。
如果《快樂王子》的作者王爾德(Oscar, Wilde)要跟從事社區發展工作的人說一句話,相信他會說:做自己吧,因為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於5月舉辦的「閒畫家常聊社區──基礎培力工作坊」,幫助大家盤點社區資源,瞭解自己的社區,找到獨一無二的特色,而非盲目跟風,複製他人。
是誰說醫生只能靠著開藥來醫治病患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台博館一起營造失智者友善社區的整合性照顧環境,現在患者可至北市聯醫就診,醫師將依據病情給予處方箋,憑這張票券患者和照顧者可免費至台博館任一展館參觀。參觀博物館不僅可活化患者記憶,同時舒緩照顧者的身心壓力,絕對是百利無一害的啦!
知名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曾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對於從事社區工作的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你必須設身處地了解,使用同溫層的語言溝通,才能了解社區真正的需要,進而整合相關資源和網絡,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台灣各地老屋再利用蔚為風潮,然而如何入門呢?新書《老屋創生25帖》中,收錄全台25個老房子再利用的經驗,「迪化二0七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策畫並製作此書,希望讓有興趣投入老房子再利用的人有跡可循,激發靈感發展出屬於自己老房子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