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地方創生?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盧俊偉認為,青年返鄉有三波浪潮:👉第一波:解嚴後的1990年代,建立自我認同;👉第二波:因921大地震後農村再生、產業重建;👉第三波:2010年後,跨地域/文化/產業的在地投入模式;👉2019年的地方創生,可否引領第四波青年返鄉的浪潮?城鄉發展不均的困境,青年返鄉是解藥之一,而農業雖是個傳統領域,卻也是許多鄉鎮的基本產業,是否能透過地方創生及技術創新,於在地擦撞出不同的火花,為地方注入生命力?

設計力大顯身手 要讓地方創生生生不息

運用設計力為地方建立公共資產,包括建立圖像資料庫、透過視覺行銷在地特色等,讓地方產業可以活化運用。當「設計力」變「社會益」,使社區工作結合社會創新跟設計技術,建立城鄉特色品牌之創生模式,等於是為地方產業另闢一條可行之路。

謝秋芸—青農歸巢,耕耘地方生命力

因應人口老化、農村凋敝及青年就業問題,近十年來政府單位鼓勵青年返鄉務農,青農返鄉不但翻轉了傳統農業,也成為受矚目的議題,但這樣的熱潮,卻也引發許多問題。高學歷、高科技產業工作的謝秋芸,放下一切到日本打工度假,因著北海道農場的美好經驗,返台的她決定投身友善土地的有機農作,為地方注入不少活力,但和很多青農一樣,耀眼成績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諸多辛酸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