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分享冰箱 迷你的食物銀行

如何提昇食物銀行服務的效率,成為「飢餓」與「食物浪費」之間的好橋樑?中國上海的綠洲食物銀行,在社區中設置分享冰箱,其智慧辨識功能,讓受助者可以即時的獲得捐贈的食物,透過高科技分享,這個迷你食物銀行,已在短短的2年多幫助了4萬多人。

社區護樹 一堂寶貴的公民參與課

到過中正大學的人,一定都曾目睹民雄最美的「綠色隧道」,它不但是一個知名景點,且陪伴許多在地居民長大;再者,樹木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貢獻,更是當地護樹的好理由。但在去年底,因為道路工程,這些與當地有著深厚情感的樹遇到危機,護樹和道安問題如何雙贏?社區居民正在經歷一堂寶貴的公民參與課……

防災也要接地氣 社區韌性才夠力

自然保育作家陳玉峯教授曾說,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不是要學習對抗災難,而是要懂得如何與災難共生共長。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在原有的生活脈絡下,以社區為本的發展出防災地方誌,讓防災接地氣,才能強化韌性社區。

韌性不是說說就有 社區以行動力落實防災

在紀錄片《拔一條河》中,我們看見一條繩子可以拉起全村的心,也看見八八水災後高雄市甲仙區的韌性,他們說:「要透過參與,才能讓最壞的年代變成最好的年代。」培養社區防災韌力,需透過居民的參與,使自助、互助力量成為社區真正的幫助。一起來看看台北市南港區舊莊里和萬芳社區,如何在防災歷程中譜寫自助互助的故事。

提升防災韌性 讓社區better and better

台灣是天然災害的高風險地區,建立具有防救災功能且永續發展的社區勢在必行。居民自助互助培養應災韌性,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上推動防災;政府由上而下支持並深化防災工作;而NPO組織不只是災時救援,更要在平時做好培力,將原本的社區服務工作與社區防災結合,大家一起讓社區better and better!

生活就是發電廠 能源轉型大確幸

空氣汙染是全球關注的切身問題,為促進再生能源、非核碳工作,進而解決空汙問題,德國、義大利等國幾乎家家戶戶都安裝太陽能源設施,近年台灣也開始跟進,並期望社區的人都能認識並參與這樣的再生與永續能源,因為它不只提供電力這個功能,也能帶給下一代好的環境。

謝秋芸—青農歸巢,耕耘地方生命力

因應人口老化、農村凋敝及青年就業問題,近十年來政府單位鼓勵青年返鄉務農,青農返鄉不但翻轉了傳統農業,也成為受矚目的議題,但這樣的熱潮,卻也引發許多問題。高學歷、高科技產業工作的謝秋芸,放下一切到日本打工度假,因著北海道農場的美好經驗,返台的她決定投身友善土地的有機農作,為地方注入不少活力,但和很多青農一樣,耀眼成績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諸多辛酸與困境。

社區逗陣行 Happy, go further and stronger

在這個少子高齡化、經濟不再高度發展的世代裡,共生力成為人們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共生力是一種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產生互助關係、共享資源的能力,一起發揮能量,共同創造一個互相照顧的社區,互助互利。因此,當我們在一起、逗陣行,會怎麼樣?會快樂、會走更遠、會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