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021年將是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10年,回顧過往10年,曾經當年傷亡人數最多的地方─石卷市,已如同浴火鳳凰般走出一條新生之路。跟著謝子涵的腳步,來看看在地的社區工作者如何透過在地專案,為災後的石卷市注入新能量。
2021年將是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10年,回顧過往10年,曾經當年傷亡人數最多的地方─石卷市,已如同浴火鳳凰般走出一條新生之路。跟著謝子涵的腳步,來看看在地的社區工作者如何透過在地專案,為災後的石卷市注入新能量。
偶然問起朋友對於地方創生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天空步道、有人認為是造成當地房價提升,我在青年趨勢論壇提出的行動方案則認為是創造當地就業機會,鼓勵青年回流及島內移民,使得資源逐漸分配均等,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的想法。後來在恆春城東大院子實習,聽了 Jason、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員工及自己經由文化採集而得到的體悟,我有了新想法。
近年來政府積極協助青年們回鄉創業,希望幫助地方產業升級、人口回流並增加就業機會。但在地方創生的領域,創業從來並不容易,有的人辛苦打拼,希望創造屬於地方的烏托邦,有的人努力研發屬於故鄉的新產業,更有的人為了心中農業的理想,咬牙切齒地撐過每一天,當然,也有人撐不下去,只好默默離開,地方創生這時也只能無奈地變成地方創傷……
對於社造人而言,社區營造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實現理想與願景。有人說,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曾經,歸農棧執行長江國銘也到社區或學校演講,鼓勵大家投入社區營造,為社區做些事,但在看過各式各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社造或創生故事後,他更想談談這背後的的美麗與哀愁……
一身傲骨佇立在街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它可一點也不遺世獨立,社區孩子放學無處去,它是你最佳的保母,地方農產品滯銷,它就是最佳銷售員。親子活動、名家講座、打工換宿、以菜換書,社區居民每個微小的需求,都是它存在的意義。
在日本,一個聚落若有半數人口超過65歲,這樣的聚落便成為「極限村落」,聚落中可能無法維持社區基本生活機能,更別說將在地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當極限村落的警訊來臨,社區該如何應對?又該如何維持動能?來看看日本這個不靠政府資源的「鹿屋市串良町柳谷村落」,如何集結全村之力,撐起故鄉存廢的故事吧!
當實體書店紛紛吹上熄燈號,卻有一個人特地到偏鄉開一間「只交換,不買賣」的書店?別懷疑,這個想法就是來自曾是科技業高階主管的盧文鈞,他卸下過去人人稱羨的工作頭銜,來到新竹關西,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而這個起心動念,也帶著他開創出一片地方創生的沃土。
老派約會的必要,老派旅行的必要,老派建築的必要。新竹關西書院羅仕龍從保存老屋出發,深度了解小鎮的發展脈絡,與在地夥伴創造且回應社區需求,聯手打磨拋光關西這顆璞玉。來看看老派建築是如何開啟地方創生的逆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