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個爸爸卻是大家的爸爸  孩子們的大朋友柯志賢

擁有一張童顏的台南神召會牧師柯志賢,在還沒有自己的小孩前就成了半個爸爸-別人眼中的問題少年們,他親自帶在身邊照顧,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空間,他甚至把房子隔間改造成通鋪;當同齡的朋友聊的是股票、車子,他談的卻是孩子們熱衷的籃球、網紅……點點滴滴對孩子們的付出,讓這位不像爸爸的爸爸,最後成了「大家的爸爸」。閱讀此文,來看看這位暖心牧師照顧弱勢兒少的故事吧!

社區照顧 一條從我到我們的旅程

無法在家庭中得到完整照顧的弱勢兒少,早期有救濟院或孤兒院接手,隨著政府頒布「兒童福利法」,宣示弱勢兒少公權力的里程碑,以立法、政策和行政等做為,在民間社會為弱勢兒少築起家庭外的替代性照顧,再到現今各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類兒少社區照顧據點……台灣的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是如何在照顧與被照顧的旅程中,走上從「我」到「我們」的旅程? 來看看專業的社工研究者劉曉春的分享吧!

民間組織站出來—在社區中接住邊緣的孩子

家庭是孕育孩子的搖籃,當家庭失去功能,就需要社區一起來協作。「讓社區一起來養我們的孩子,」有了這種生命共同體的信念,就不怕弱勢的孩子被漏接。不管是芥菜種會的以樂家園,或是小草書屋,都在示範一種更積極照顧社區中的弱勢兒少的方式,不只提供孩子第二個家,更伸手解套纏住原生家庭的問題。

政府、企業伸援手—讓孩子在社區中好好長大

不論是高風險和創傷兒少的社區安置,或社區中本來就需要照顧的弱勢兒少,要讓社區成為孩子的避風港,需要政府、企業伸援手,才能讓孩子在社區中好好長大。閱讀本文,看芥菜種會的「類家庭」方案如何透過凡事以孩子為優先的照顧設計,幫助身心受創的孩子;台北市南港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又是如何在社區中打造孩子們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