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出生、成長的新二代,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意識到自己身上有著不同種族融合的血液記號,在好奇與懵懂中,展開自我追尋之旅;有些選擇在社區從事助人工作;也有些以文化探索及推廣行動參與社區,在網路上和新二代夥伴共同創辦「新二代留聲機」。

 

穿著簡單的白T-shirt和牛仔褲穿梭在自家的餐廳裡,幫忙招呼客人、點餐、上菜,鄒佳晶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和一般常見大學生一樣,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忙到看不見人影。假日和家人在餐廳裡忙碌,其他時間專注自己的學業和工作,一會兒和研究所的老師同學聚會,一會兒又與工作夥伴討論或開會到深夜,回家後,還得擠出時間準備廣播節目資料。

 

外表看似文靜的她,聊起工作和對新住民議題看法時,瞬間散發堅毅的氣質,在她身上感受到有股難以撼動的正向力量與意志力,個人光芒嶄露無遺。這光芒究竟是「新二代」帶給她的,抑或她自己的性格特質所展現的?也許都有吧!

 

外表看似文靜的鄒佳晶對多元文化、族群融合的議題侃侃而談(照片來源:鄒佳晶)

 

我的媽媽來自菲律賓 她有個沒說出來的夢想

「Halo-Halo南洋x餐館x雜貨」位於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裡,是鄒佳晶和家人在眷村社區裡共同經營的南洋料理餐館。居住在馬祖新村的多為原本眷村的後代,也有從外地遷居至此的住戶,新住民人口比例不高,像鄒佳晶一家人就是居住在20分鐘車程外的平鎮區。離馬祖新村不遠的地方還有忠貞市場,那裡有許多早年從滇緬移居過來老兵,後來也吸納跨國婚姻搬遷進來的中國籍、泰國籍和其他東南亞新住民,市場內處處可以看見滇緬泰文化特色料理,甚至還有龍岡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多元文化共存匯聚,對鄒佳晶來說一點也不衝突。

 

回想當初選擇居住馬祖新村,鄒佳晶說:「眷村是早期移民的居住空間,近期的移民是東南亞或是其他國家的新住民,我們的進駐會跟這個空間產生不一樣的對話,看見不同時期的移民在這裡有不同的生活型態和樣貌,我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和家人經營餐廳,另一個關鍵原因,與來自菲律賓華僑媽媽有關。

 

大學期間,鄒佳晶拿到一項企業補助青年築夢計劃,帶著父母一起到蘭嶼拍攝紀錄片《家,2340公里的尋根之旅》,用影像紀錄她和團隊協助從菲律賓遠嫁蘭嶼的Lita阿姨回到自己家鄉的故事。當Lita阿姨和久違的菲律賓家人見面那一刻,感動鏡頭裡外所有人。這趟從蘭嶼到菲律賓的旅程,讓Lita阿姨和菲律賓家人重聚,也讓鄒佳晶重新接納和肯定了自己與菲律賓文化相連的一部分,找到「回家」的感覺,開啟她對自己新二代身份認同的思考與探索。只是,她沒料到,媽媽心中的盒子也被打開了,媽媽問她:「為什麼妳願意幫陌生人完成夢想,卻從來沒有問過我的夢想是什麼?」

 

媽媽煮得一手好料理,鄒佳晶記得從小同學來家裡都會對媽媽煮的菜讚不絕口,明明菲律賓料理那麼好吃,台灣人卻很少有機會認識菲律賓菜。帶著想替媽媽完成心願的心情,同時也想在台灣推廣菲律賓料理和文化,鄒佳晶申請了馬祖新村的進駐計劃,順利獲得評審青睞,「Halo-Halo南洋x餐館x雜貨」正式誕生。她和媽媽一手包辦店內所有的空間設計,她說:「我想讓大家認識我眼裡菲律賓的樣子。」她認為,身為一個空間的主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重新向大眾詮釋菲律賓文化,讓長期以來被忽略和誤解的新住民文化有機會平等被看見。

 

申請馬祖新村進駐計劃的餐廳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文化空間(照片來源:鄒佳晶)

 

成立第一年,舉辦了許多與新住民議題有關活動,例如新住民展覽、移民工議題討論、創業大小事分享講座。根據鄒佳晶的觀察,社區居民主動參與意願不高,對居民而言,這些都是很陌生議題,參與和探討興趣不大。由於資源和人力有限,與議題有關的部分並沒有花太多心力建立與社區的互動,反倒是外客從網路上得知特地前來。

 

新二代不是身份標籤 是一種狀態

開始籌備經營餐廳那一年,鄒佳晶同時取得廣播電台新住民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和研究所入學申請,這三件事對她來說都很重要意義,她硬著頭皮扛下全部。兩年來,身心俱疲時也有許多自我拉扯:「我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但卻又不能以此維生。」她有感而發地說:「經營一間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會遇到很多人給予鼓勵和肯定,或遇到很多可以一起交流和推廣菲律賓文化的人,我覺得這些都是很棒的經驗和收穫,但要怎麼去維持經濟上的收支平衡,是最大的壓力來源。」

 

扣掉營運成本及給父母的薪水,店裡的收入所剩無幾,已無法再支付鄒佳晶的工作費用,她必須在學校接很多兼職工作或依靠演講、廣播節目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型態並非如她原先想像的,換個角度,演講邀約的確為她打開了些許知名度,讓她的理念和努力被更多人看見。

 

深刻體會到單打獨鬥的辛苦,鄒佳晶心中暗自盼望有更多新二代可以投入凝聚成更大力量,她認為新二代不是競爭對手關係,而是彼此關照的共好關係。因此,只要有新二代來尋求她的協助,她都非常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無論是正在尋求個人身份認同的道路上,還是走在議題倡議的路上,都希望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

 

「新二代留聲機」成員在倡議傳承的路上彼此扶持(照片來源:鄒佳晶)

 

因為敵不過長期的身體勞累,鄒佳晶和家人討論,決定要結束社區中餐廳空間營運。雖然可惜,但是時候兼顧身體和心理健康,同時可以專心準備研究所論文。鄒佳晶想討論「新二代的身份認同」,她認為新二代在不同家庭類型中有很多樣態,不是只有「社會認定的一種」,除了家庭組成,成長中社會氛圍和學校環境都會影響新二代的身份認同。

 

「『新二代』只是一個名稱,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多元文化身份。」不管社會貼上什麼標籤,重點是自己對身上多元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感,在鄒佳晶的定義裡,「新二代不是一種身份標籤,而是一種狀態」,強調個人對自己多元文化身份進行探索和了解,不需要母語很厲害或符合社會刻板印象在某方面表現突出,才能說自己是「新二代」。鄒佳晶表示,這樣的處境,其實也跟在台灣的原住民青年有高度相似和共鳴。

 

從倡議前線轉向 凝聚夥伴做文化紀錄、分享、傳承

2020年,發生了新住民發展基金刪減新住民委員席次的事件,這使得鄒佳晶投入了新住民權益倡議的行列。她坦言,投身倡議活動同時才一步步學習如何向公部門表達意見。在與政府對話和交涉過程,她看見身邊的擔憂與害怕,她也有自己的擔心,只是她同時也看見一種更大的必須性,那就是必須讓社會更多人了解新住民面對的困境。在這之後,她和夥伴在網路上成立了「新二代留聲機」。

 

藉此保障新住民的發聲管道和權利,也很積極地和夥伴舉辦線下聚會活動,成立討論小組、工作坊和讀書會,彼此交流資訊和必要的知識,也找到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擔任他們的講師,協助他們理解這20年來新住民在台灣所經歷過的歷史,以及相關法規的沿革。這些共同學習和凝聚的過程都以文字記錄下來,放在粉絲專頁上。對鄒佳晶和夥伴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缺少新住民社會參與經驗的傳承,為了要彌補這樣的缺失,期望將來能和新二代夥伴共同寫一本書,紀錄新二代的故事,不是透過他人之手,而是由新二代寫出自己的聲音,留下可供他人參考的歷史紀錄。

 

「『新二代』是我的一種身份,但我同時也是台灣公民。」鄒佳晶盼望,新二代的公共參與意識可以更明確。過去對文化議題不敏感的學校老師,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新二代。近幾年,在新南向政策和新課綱的推動下,教育環境開始變化,教育現場對於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老師有更多的需求。新二代成為教師後,如何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注入新的刺激、帶來新的發酵,也是鄒佳晶和她的夥伴關注的議題。最重要的是,希望年輕的新二代,不要再重複經歷過去在學校裡遭受到的不理解和歧視。

 

「新二代留聲機」工作人員透過講座或座談會持續把新住民議題帶入社區(照片來源:鄒佳晶)

 

 

雖然「Halo-Halo南洋x餐館x雜貨」即將結束營業,但是鄒佳晶和夥伴目前仍繼續參與文化部補助計劃,負責不同議題工作小組規劃不同活動進入校園和社區,例如以校園讀劇、社區講座等形式,持續把新住民議題帶入社區中。

 

儘管多元文化在社區的推動,因為不被理解而困難重重,並不會阻礙這群有想法的「新二代」投入行動,一邊尋求自我身分認同,一邊透過各種創意巧思參與其中。新二代的光芒不會只有一種,如果我們願意放下社會濾鏡,敞開心去認識身邊的每一位「新二代」,那麼有一片燦爛的星空就在那兒閃耀著。

 

指導顧問:潘淑滿

採訪撰文:黃馨君

專題企畫:黃子恩、吳素華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延伸閱讀:《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