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莫拉克風災,導致高雄市寶來區山地引發土石流,聯外道路全部中斷重創溫泉區,寶來頓時失去地方最重要的產業……」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以下簡稱長榮大傳系)學生採訪紀錄寶來的10年,當年的災區,在重建過程仍常因豪雨導致山崩與土石流,至今那群返鄉從事社區工作的青年已逾中年,仍留在當地努力,因大學實踐計劃的推動,長榮大傳系師生進入當年災區協助社區紀錄工作,並透過報導呈現現況。

主流媒體的性質、限制及複雜的產製過程,無法長期支撐公共議題的追蹤報導,因此有賴社區媒體的公民識見與投入,但在台灣社區媒體的穩定發展仍有待健全。因此,除了富有在地及公共性優勢遍布全台的社區大學外,近幾年台灣教育鼓勵學生走進社區服務及公民意識養成課程,這是否就能讓大學實習媒體成為社區傳播及公民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發聲公器呢?

學生於長榮之聲電台Star Radio實習(照片來源:陳佳楓)

校園實習媒體轉向社區發展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在《傳播研究與實踐》第4卷第2 期〈超越校園—大學實習媒體轉型社區媒體之探討〉一文曾提到:「新聞業面臨劇烈衝擊的今天,大學是近年來另一股參與新聞業重建的力量。」許多美國大學基於角色的認知與社區發展的重要性,透過多元途徑,將原有的校園實習媒體轉型為服務校園所在地區的社區媒體。文中亦提及,實習媒體的指導教師雖多肯定「向社區轉」的價值,卻也認為有賴長久的努力方足以致之。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李明穎說,近年來教育學界紛紛啟動服務學習,啟發學生關懷社區、參與公共事務。若學生能從報導地方的公共生活,學習認識不同社區的公眾,則能產生更多同理心去理解「他者」的處境,並且與他們產生對話,這種融入相關設計的教學,有助於重新連結新聞媒體與在地公眾。

在台灣,各大學院校傳播相關系所的實習新聞媒體,雖都負有教學的基本任務,但定位有所不同。近幾年也不乏有以社區議題為主的校園實習媒體面臨經營困境,或希望擁有更高自主性,而紛紛轉型或結束營運。

大傳系學長姊指導學弟妹使用攝影器材(照片來源:陳佳楓)

1997年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陳順孝師生創辦的《生命力》報導平台,亦將社區議題和公民意識導入學生新聞學術專業學習中,報導內容不乏有在地公共事務、社區營造及產業議題,例如:〈三峽兒童重建傳統藍染工藝文化〉、〈茶籽堂苦茶樹園開出地方創生之花〉、〈塭仔犬社區挺過迫遷危機推廣黑手文化〉,這些報導涵括地方文化傳承、地方創生、在地面對迫遷危機所帶出的公民力量,及青年協力與社區環境生態議題。

原本以社區為定位的世新大學《小世界週報》,在數位化後增加許多報導議題,但仍保留紙本及電子報《小世界大文山社區報》,至今已發行2247期,社區報中帶入社區議題,如2257期〈扭轉猴硐貓村印象 黯淡礦坑重現光輝〉除了回顧當地文史,也探討環境永續居住議題。慈濟大學也在2016年成立「媒體製作暨教學中心」,鼓勵學生運用所長實踐社區服務,學生曾到宜蘭東岳部落進行蹲點計畫,親身體驗泰雅族特色並紀錄編織文化。

位於雲嘉南地區國立中正大學於2003年創辦的《中正報》,所在地區亦是常見到實習媒體學生的採訪蹤影,透過在地報導,關照主流媒體觸及不到的社區角落、在地人事、生態及歷史軌跡,報導如:〈百年市集風華 北港牛墟〉、〈在地釀造文化發酵食品的誕生史〉及〈華山飄香古坑咖啡的創新之路〉。

大學傳播系以USR計畫深入災區長期紀錄

在西方,早已有愈來愈多的大學成為非營利新聞機構的基地,雖屬於校園的一環,卻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單位,為社區發聲。在南台灣的長榮大傳系,近年來亦常以社區議題報導出現在各大新聞獎名單中,如2019年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中,以〈為何環保讓地球受傷〈拾光 溪望 莫拉克〉分別獲得平面、融媒體類優等獎,並以「創生 寶來」為題,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大專院校學生環境與生態永續報導影音獎」佳作。

長榮大傳系系主任兼電台台長柯秀卿表示,學校除了擁有良好的發展體質及設備外,也因著學校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黃肇新教授,長期以學者、社區伴行者和基督徒社會關懷者三種角色參與社區,因此帶著校內願意投入的師生一同進行社區政策規劃與執行,再加上近幾年教育部USR計畫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深入莫拉克風災數個災區,進行深入各種融媒體報導。

長榮傳播系主任柯秀卿陪社區奶奶進行新聞播報體驗(照片來源:長榮大眾傳播系)

柯秀卿說,社區是學生所處的真實,學生除了新聞專業,更需要人文素養,才能做出好的報導,因此很需要跨界學習、了解社區所需,進而創造自己被需要的部分,更應懂得去創造對社區有益的價值。因此,這幾年透過USR計畫,老師有資源帶著學生深入社區,挖掘社區需要的學術專業領域,再由師生共同發想提供一個方案、一起合作,共同面對、解決社區問題,傳播系可以做的就是為他們紀錄發聲。

在柯秀卿的談話中發現傳播系投入社區做的事還有很多,她說:「去年大傳系到高雄六龜進行小記者培訓,安排40多個孩子到長榮大學體驗擔任電視台主播和廣播員,學生更精心特製卡通鬼滅之刃的主播稿,對於偏鄉的孩子而言,這樣的體驗很特別,有個在台下玩得很開心的孩子,一上主播台看到鏡頭及螢幕上放大的自己就嚇哭了,在我及社區志工媽媽的安撫下,孩子整理好情緒便主動說要再上主播台。」

大學實習媒體為地方發聲還能做什麼?

莫拉克風災受災區社區工作者共同組成的「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製播《小地方大鄉民》節目時,長榮大學曾提供技術上的協助,小鄉社造陪伴當地生長的爺爺奶奶到六龜國小與孩子們分享生命故事時,大傳系學生也一同去紀錄,並透過平面及專刊報導,柯秀卿說:「我們也邀請長者到長榮大學擔任一日大學生、主播及廣播員,這對於沒有就讀大學的長者們特別有意義。」

這幾年的社區參與下,柯秀卿心有所感:「我常想,莫拉克十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有一群留在社區努力的年輕人?例如:寶來人文協會李婉玲及小鄉社造陳昭宏,這些在角落發出微光卻沒有被看到的人,他們青年返鄉已逾中年,從災區重建到可以養活社區組織,一直奉獻自我,但有人關心也是社區一份子的他們需求是什麼嗎?在執行計畫時常談的成果又是什麼?這些感人故事及情感面的問題都無法寫進KPI裡,但帶給長者和孩子的微妙養分及參與社區過程,對於師生而言都是很好的生命學習。」

小小主播營讓六龜區孩子大開眼界(照片來源: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管中祥撰寫〈我來自新聞系,但不去媒體實習〉一文中,也鼓勵學生走入其他場域,看見不同觀點,反思自己的位置與處境,及新聞傳播教育的侷限,他發現許多學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了新聞所學,而近年來也有許多學生畢業後返鄉創立社區媒體。

長榮大傳系是大學實習媒體中,實踐社區傳播及公民參與的好例子。在柯秀卿想像裡「把對自身有意義的事,轉化為對別人有益的事」這樣擁有人文素養、社區及公民意識的未來新聞工作者,也許就會在這樣的大學實習媒體養成過程中長成吧?!然後擁有專業與人文的新聞工作者,將來就可能成為社區媒體繼續發聲的力量之一。

 

指導顧問:陳順孝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陳佳楓

專題企畫:吳欣芳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