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防災發展至今,依政府計畫已有地震防救災的「韌性社區」、土石流防範的「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水災防治的「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坡地災害防範的「坡地社區」與維護治安的「治安社區」。表面上看似成果斐然,但在沒有天災時,卻無法激起社區居民的防災意識,使社區防災中最重要的自主性與永續性不易達成。
面對此困境,有些社區開始根據家鄉的特性與問題,尋找跟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安全議題來引起共鳴,不只是弱勢、長者、公共安全,甚至是文化資產防災,透過此獨特的議題切點,再延伸至天然災害的防救災。
久如社區—以社區自主防災培力計畫找出家園危機
以緊鄰中央研究院的台北市南港久如社區為例,由於長達7公里的四分溪流經此地,造就社區豐富的生態;同時在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與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透過封溪護魚、食農教育、生態微旅行等,打造具有在地特色的環境保育與社區產業,然而,看似平靜的社區卻仍潛藏著災害危機。
久如社區自日治時代起便是重要的礦區,如今雖已不再開採,但許多山坡地已被匡列為山崩及地滑的地質敏感區。根據農委會水保局的調查,南港區目前共有5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其中一條就在久如,雖是相對輕微的「持續觀察」等級,但在極端氣候越發頻繁的今日,一場嚴重的天災就有可能造成社區重大的傷害。
為了讓居民了解家鄉所面臨的災害風險,進而使居民在災害發生時能自助與互助,久如社區發展協會於2021年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推動社區自主防災培力計畫。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工師蔡弘睿表示,在進行防災培力計畫前,社區居民其實對可能發生的天然災害是無感的,「一直到芥菜種會來上第一堂課後,大家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像在逃生路線上,社區唯一的對外道路就是研究院路,若發生山崩土石流時把出路口擋住了,我們怎麼逃生?」
在了解社區易受災區域、避難場所與逃生動線後,久如社區的居民一起繪製家鄉的資源及防災地圖,並彙整社區中可用資源,學習面對不同災害時的處理方式,及建構整體的災防團隊分工組織。如在災防組織上,訓練過往因封溪護魚而成立的河川巡守隊,成為社區防災的種子團隊,但蔡弘睿坦言,社區防災的參加者仍然是少部分居民,尤其青壯年族群幾乎缺席,「多數居民還是覺得天災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居家、公共安全都是社區防災切點
如何讓更多居民一起來關心防災,如果能從改善社區的居家安全與公共安全做起,進而延伸到天然防災的區塊,蔡弘睿認為,相較天災的難以預期性,公共安全緊貼日常生活,因此更容易號召居民的參與。像是久如社區中四分綠地與久如綠地公園,過去由於公園種了許多水黃皮,當樹葉掉落時就會造成步道濕滑,或樹屑竄出至步道上導致居民絆倒,「我們在2018年連結居民,透過參與式預算向政府提案,翻修四分溪沿岸的所有步道,不僅加寬步道也增加無障礙空間,讓居民可以安心地到公園遊憩。」
在居家安全方面,蔡弘睿說:「過去我們對社區防災的想像都是天災,但自己在盤點家鄉情況時,才發現高齡化的老舊社區不僅要面對天災,還有很多老舊電線的長期使用、公寓扶手不穩或電燈不亮等問題,這些都可能會造成火災或人為災害來臨時不易逃生。」居家安全的危機對久如社區來說,或許也是進入社區防災的重要切點,且可能較公共安全更能激起居民的意識。
蔡弘睿發現一般民眾對自身的居家安全相當有感,但不見得了解如何改善,因此未來也將思考是否在老舊公寓中成立棟長,去了解公寓與每戶的情形;或直接進到長者的家中安裝安全設備,「當我們解決民眾的居家安全問題,讓他們能平安地從家裡出來後,我們再來跟他們談當土石流發生時該如何面對,或許他們就能逐步地了解防災的重要性。」
台中市南屯──以文化資產防災建構社區防災意識
社會安全議題不限於居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在台中市南屯,大葉大學消防安全學位學程的團隊則是多年來舉辦「犁頭店文資推廣:大手攜小手,古蹟防災樂學趣」計畫,以文化資產防災作為切入點,打造專屬於南屯地區國小學童的文化資產防災營隊,進而建構地方對於老建築與日常生活的防災意識。
「犁頭店」是台中市南屯區的舊地名,由於過去聚集打造犁頭農具的店舖,因此南屯老街也被稱為「犁頭店街」。南屯區本身也擁有豐富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當地的信仰中心萬和宮,它也是國定三級古蹟。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大葉大學消防安全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周中祺表示,過往大葉大學的團隊是協助地方文化局,對古蹟的管理者跟使用者進行教育訓練,「但我們發現若要真的深耕文化資產的防災教育,進而延伸到日常生活的社區防災,就必須帶動文化資產周邊社區的意識。」
不管是文化資產防災或日常的社區防災,常碰到的困境是青壯年族群由於忙於工作,並不會有太大興趣參加。因此周中祺以國小學童為主,連結舊犁頭店街區附近的南屯國小與鎮平國小,透過營隊活動的遊戲與互動,鼓勵學童回家後主動向家長分享。他表示,當家長對文化資產有了感情,日後去參觀家鄉的文化資產時,也會將這些知識與心得回饋給文化資產的管理者與志工,一層一層地將觀念擴散開來,「重點就是讓防災生活化,先透過學童的防災教育渲染成家庭防災教育,再從家庭衍伸到社區 ,形成社區的防災教育。」
不過,周中祺也坦言,要期待數天營隊把防災教育在孩子心中內化並不容易,因此自2020年起,犁頭店計畫開始帶入教師研習,一方面培力南屯國小與鎮平國小的老師作為營隊的帶領者,讓他們了解幼童教育跟文字防災教育中間的鴻溝 ,再與大葉大學團隊一起將文字轉譯成互動式課程,讓他們實際了解中部的發展脈絡與歷史故事後,將這些知識深耕在平常學校所教的鄉土課程中,「才不會導致只有在大學端有收到計畫時,小朋友才有機會參與活動,這樣就失去文化資產保存與防災教育推廣的永續精神。」
以互動式課程生活化的推展社區防災
互動式課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古蹟大富翁」跟「濃煙帳篷」。古蹟大富翁是將文化資產防災的知識融入傳統大富翁桌遊,讓學童在遊戲中潛移默化。周中祺表示,古蹟大富翁每一格都有不同指令,包含清除雜物、大聲呼救、清理排水溝等,尤其許多任務是要小朋友去找其他學員當夥伴才能完成,讓他們在歡樂中也了解共助的重要性。找夥伴在文化資產防災這一塊相當重要,因為防災工作除了自助更需要共助,讓社區的力量一起進來,若平時就與左鄰右舍有良好的連結,當災害發生時就能互相通報與協助。共助也包含居民一起討論如何申請文化資產維護的補助與持續進行,進而讓公助的力量進到社區。」
此外,古蹟大富翁的主題雖然是文化資產防災,但許多作法其實與一般建築物的防災相通。周中祺表示,文化資產與一般建築物會面臨的災害雷同,差別在於文化資產需要更細微與仔細地照顧。因此,當學童體驗古蹟大富翁後,他學到的不僅是文化資產防災,也是日常生活的社區防災。為了推展古蹟大富翁至更多社區,大葉大學團隊也連結台中與彰化文化局,藉由活動擺攤的方式,吸引地方居民一同遊玩,以生活化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居民認識防災知識。
火災是文化資產最容易面臨的災害,也是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面臨的災害,「濃煙帳篷」的設計,就是讓小朋友體驗火災發生時該如何逃生。周中祺指出,透過帳篷模擬古蹟,並在帳棚內用發煙機製造濃煙,讓學童有身歷其境感,帳篷裡也會設定關卡跟路線,限定學童在秒數內完成任務,由於帳篷裡煙霧瀰漫,小朋友必須要強迫自己趴低才會看得到路,「濃煙帳篷對我們來說就是移動教室,因為當小朋友在營隊結束後回到家,若未來真的發生火災,他就可以用他學會的方式讓自己活下來。」
藉由「犁頭店文資推廣:大手攜小手,古蹟防災樂學趣」計畫,除了讓南屯地區的國小學童學習文化資產防災,也延伸到個人生命安全與社區防災。周中祺認為防災的觀念其實並不難,關鍵是在轉譯成每個人都聽得懂的具體作法,並內化到日常生活之中。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與大葉大學消防安全學位學程團隊分別找到社區的問題或特點,以居家安全與文化資產防災切入社區防災。儘管切入點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希望平常就能激發居民的防災意識,一同打造具有韌性的社區,成為安全與令人安心的所在。
指導顧問:全國成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張以牧
專題企畫:吳欣芳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