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問題用設計的思維來解決,位於基隆七堵的明德山莊和新北新店的台北小城,都有一段當地居民為了保留自己心中最美麗的景象而必須抗爭的故事,儘管他們都經歷社區設計的幾個重要原則:使用者中心、共同參與設計和行動中反思,然而並不是都有盡如人意的結果,案例或許能帶給想從事社區設計或營造的人一些反思,設計畢竟只是工具或手段,歷程中激盪出的在地能量,讓社區的故事還會繼續下去……
基隆在地的社區保存運動:明德山莊
明德山莊是個連七堵本地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存在,這說法真的一點也不為過。2017年,原本跟多數基隆人一樣,在台北市區與基隆之間往返通勤工作6年的高瑗蔆,辭去企劃工作毅然投入基隆七堵明德山莊的保存行動。明德山莊隱身在她就讀的七堵國中後山,雖然離她只有一牆之隔,但身為基隆人的她,卻從來都不知道。
本身很喜歡老房子的高瑗蔆,回憶初次拜訪明德山莊,是個一如往常下著綿綿細雨的日子,第一眼看見山莊,她心想:「也太漂亮了吧!」原來離自己家步行不到10分鐘的地方,竟然藏了這麼一大片美麗的眷村老建築。談起當時決定參與明德山莊保存工作的初衷時,她說:「為什麼要花時間在台北,而不是花時間在自己的家鄉?」
高瑗蔆第一次與明德山莊邂逅時,也認識了童年時曾在山莊裡居住過的在地畫家王傑,也才知道這裡正在面臨被拆除的危機。緊接著,她與王傑一起自發性投入社區的再造,先是在社群平台上創立FB粉專,開始對外界述說明德山莊的過去和現在。高瑗蔆發揮自身的企劃能力,結合王傑視覺繪畫和說故事的專長,開始設計一些活動,期望和更多人一起保護和規劃山莊的未來。
令人耳目一新的社區活動,像是「老宿舍群活化:一起為老房子貼春聯吧!」以及配合4月螢火蟲季的社區音樂會,都吸引了上百人來參加,也有對社區議題感興趣的在地青年意願留下來形成團隊,這樣意料之外的結果,為高瑗蔆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高瑗蔆也創辦了明德山莊學院,持續對外界述說超過一甲子歲月的地方故事,並以保存及繼續發展明德山莊為主要工作目標。
歷經冒險的衝撞 為社區文史保存而戰
明德山莊是依山而建的房舍,總計超過70間,是1950年代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為明德國中的教職員所規劃的宿舍,包含食堂、澡堂、公廁、鍋爐間和儲水池,形成以自然為伴的共同生活體、大型生活聚落。
經過60多年時光的洗禮,期間由於明德國中的政策變動,不僅入住山莊的老師愈來愈少,連原先居住於此的老居民,也在無預警和缺乏明確說明的情況下,被學校要求遷出,王傑當時居住於此的母親和其他居民,都因此而感到人心惶惶。
明德國中主張此地使用權屬於學校,學校希望能拆除老舊宿舍改建為射擊場與風雨操場。4年來,學校多方阻撓明德山莊學院與在地社區組織的行動,像是有電影劇組得知明德山莊,想要借為拍攝場景,但遭學校拒絕,甚至極力反對將明德山莊申請為文化資產。
王傑說:「其實我們都希望這樣的資產是基隆市民共有的,大家都可以很方便地進來這裡體驗環境和生活,在這裡駐點進行各種教育性的活動。」他不理解為什麼學校不願意保留這裡的生活樣貌?也不願意讓這個充滿歷史與人文的生態環境成為下一代的教育資源?最終透過法律官司要求最後的居民搬遷離開,這場保存行動也在今年(2021年)畫下休止符。
妥協?衝撞?總是要試了才知道
王傑表示,明德山莊保存運動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主要的原因是團隊和主力管理者彼此間的意見衝突沒有得到紓解。這也是很多從事社造的人都會碰到的問題,面對住在當地同時擁有權力的人意見互相抵觸時,該如何面對?他說:「有時候要衝撞,有時要妥協,這似乎也沒有標準答案。」
縱使結果並不如人意,也不能再使用山莊作為活動基地,但這群在地文史青年團不會因此停下腳步,推廣七堵文史的工作仍持續進行著。目前正著手製作七堵文史演進繪本,也預計發起遊行,擴大行動繼續深化社區文史保存的理念。「對未來有想法,地方才有希望」高瑗蔆說。七堵區目前僅有一個推廣在地文史的青年團隊,「因為沒有太多資源和人力挹注,還蠻需要自立自強的。」雖艱辛苦但高瑗蔆很肯定自己做的事,她說:「大家都覺得過去就是過去、歷史就是歷史,但我認為它是需要被延續傳承,我們才會知道要怎麼走未來的路。」王傑補充道:「如果一個地方有對未來有想望的青年,這個地方才會有希望。」
這4年的行動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場實驗,雖然沒有理想的結果,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更清楚心中的信念,而這份信念也將持續化作更多影響在地年輕人的社區行動。王傑回顧整個過程笑者說:「這算是經典寫實的民間自發參與的案例吧!……整個事件中學校被動,不可能有創新想法,所以與其什麼都不做,不如自己先做做看。」實驗各種可能性,或許就是社區設計的魅力所在。
凝聚了民眾與社區的連結:台北小城
強調使用者中心、共同參與設計和行動中反思的社區設計,我們可從新店台北小城得以體會。新北市新店區小城里,在歷經建設案位處山坡地,社區居民以環境保育群起抗爭後,2019年,拿到了30萬參與式預算經費,由里民決定如何使用,發展出Cook小城、Art小城、Wow小城、Park小城等4個社區改造提案,由民眾一起主動改造自己的家園。不同於以往被動的由行政部門自行編列預算或建議款,參與式預算是由公民主動參與。小城里更是從提案到執行,都由社區居民共同實踐。
「我們真的想做改變、想用這筆預算解決社區問題」年輕充滿活力的小城里里長郭仁澤說到。於是,小城參與的民眾在一次次集會中,不停動腦、不停開會,把眾多不同民眾的需求寫在黑板上,再逐漸聚焦,最後列出四個項目,由召集人再分別號召且帶著有興趣的民眾做項目。
這樣的公眾事務從初始必定就會有不同意見,台北小城卻藉由「單純反映問題加解決方案,一起做」來形成內聚,郭仁澤說:「我們的目標與對象都是社區住戶,投入的也是社區住戶,我們真正做到認識這個環境,理解社區想要的。」因此,小城民眾主動尋求協助,找老師上課理解樸門生態栽植法,找專家瞭解法規,公部門與外部團隊也多是協助角色,真正的參與者是社區民眾。
Park小城提案人呂坤泉,居住在台北小城已30年,當初搬遷到此,是愛上這個美麗的居住地,卻看見社區裡逐漸荒廢、雜草叢生。「真的很痛心啊!這是我生活的環境。」於是,退休的他站出來擔任公園組召集人,挽起袖子和老老少少的社區居民一起把僑仁公園打造成友善的生態香草公園。
僑仁公園那時已30多年都沒有整修,雜草、蚊蟲遍佈,居民都不願意進入。一場由社區居民親手鋪石板、除草種花的行動,讓公園展現全新風貌,現在反是社區民眾散步休閒的好去處,志工們也定期維護,甚至毎日來到此的居民,都會順手整理。僑仁公園的改造成功,激起了社區民眾陸續將僑信、僑義、僑愛公園整理改造,這些已不在原先30萬的參與式預算的計畫內,小城民眾就是想將社區的環境變得更好,無關預算和補助。
「剛開始我也擔心沒有人要來做,沒想到熱心的民眾很多,當然也有冷眼相看的。不過有意識覺醒的民眾站出來,熱情地投入,也做出成果,這些會讓大家看在眼裡,慢慢地就會有更多人投入。」呂坤泉始終不減要將台北小城美好的生活環境恢復的信心,從一草一樹一石與社區民眾一起恢復台北小城原有的文化。
社區居民貢獻專長 打造自然生態家園
台北小城位於新店山坡地,周遭有著二叭子植物園與步道,原本就是一自然生態豐富的區域。Wow小城生態組的彭啟賢,本身是資工專長也是企業管理師,抱著一箱昆蟲水晶標本進入小城社區發展協會,如數家珍般地把水晶標本一一展示,且說明著這些昆蟲原都是存在於台北小城的,目前有近500種物種被記錄,且架設了「台北小城生物資源探索」的網站,也運用「iNaturalist(愛自然)」APP,並在社區開設「環保小學堂」,讓更多小城居民與所有愛好生態的民眾,輕鬆觀查記錄大自然。
「這裡是我從小生活、玩樂的環境,我認同也想保護這個家園,當公園越來越多人走進去,社區裡也越來越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出來走動,不再只是關在房子裡打電動,我就知道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彭啟賢興奮地訴說著。台北小城居民將生態變成與生活有關的美學體驗,當然這樣的生活與體驗,不會因為沒有公部門預算的支持而停止,因為這是社區人從議題開始共同聚集的目標,企圖在反建案的抗爭外,透過生態體驗,感受到社區的美好。
一次參與式預算,讓整個社區動起來!社區利用共餐、一家一菜,及公共空間美化、藝術地景等,凝聚了社區民眾更多的連結關係。預算執行初始,有區公所及專業團隊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小城居民的熱烈參與,各小組針對提案進行多次討論與修正,凝聚居民共識,且相互體諒與配合,這個「參與」產生了社區的共同意識、集體感,不只是執行一次他人計畫好的預算,是讓民眾可以規劃與想像社區的美好,郭仁澤說:「這不就是社區設計?」
社區營造結合社區設計的方式,剛開始或許專業協助與引導是必須的,但喚起民眾的公共參與意識,會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不管是明德山莊還是台北小城,面對的都有自主參與和冷淡或持反對立場的居民,這些聲音都需要被聽見,充分的對話,甚至跳脫舊有的思維,才能找到一條解套之路。
指導顧問:吳俊毅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王如禾、黃馨君
專題企畫:吳欣芳
延伸閱讀:
《社區力X設計力X連結力 三力合一的社區設計解套疑難雜症》
《社區問題自己解 民眾參與「社區設計」的N種可能》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