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大陸之外,已有超過20個國家出現確診病例,在病毒成為人類的燙手山芋之時,族群污名化和引起的種族歧視情形也悄悄地在全世界各角落間傳開。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與歧視的一線之間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亞裔碩士生山姆(Sam Phan)向《衛報》(The Guardian)投書談到,當他搭公車才剛坐下時,旁邊的乘客便火速收拾東西,避免坐在他旁邊。他說:「因為我的族裔關係,人們純粹基於種族就認定我帶有病毒。」話語中透露出身為亞洲人的無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醫學人類學家莫妮卡·紹奇·斯帕納(Monica Schoch-Spana)說:「無論科學的證據如何,歷史上仍持續發生不同民族或宗教背景的人們被指控傳播細菌」,這樣的污名化在這波疫情中,也屢屢出現在加拿大、澳洲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甚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曾在多個社交媒體說:大眾面對武漢肺炎蔓延全球時,出現仇外心理(Xenophobia)是「正常反應之一」,這則貼文讓許多網民質疑大學縱容種族歧視,也導致校方刪文道歉。

類似的歧視在台灣中也無所遁形,教育部曾在1月26日要求,各大專院校對該日後入境台灣的陸生進行「集中隔離式的監測管理」14天,但其他從中港澳入境的台灣民眾及外籍人士,若無症狀只需「自我健康觀察」14天,此規定引起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等16個團體發起連署,要求教育部檢討此措施是否有歧視之虞。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針對此規定,呼籲防疫應回歸專業,同是感染區入境者,同一套傳染病防治法不應因身分而異。而除了對於陸生和陸配等族群的污名化外,網路上也出現民眾將確診病患的資料、地址與住院前的外出路線圖,發布在網站上,造成社區周遭住戶人心惶惶,擔心可能成為社區防疫的漏洞。中央流行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媒體上表示,當社會大眾與隔離者及確診者產生對立,不但無益於防疫,還可能讓人因為恐懼而隱匿病情,社區防疫致勝的關鍵,應在於讓所有人都願意配合相關隔離及其他措施。

讓愛與同理成為我們的社會疫苗

亞裔與中國人等族群被污名化的情形此起彼伏,漫天謠言不絕於耳,若說防疫視同作戰,這些都在在顯示社區防疫和公共衛教的備戰不足,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呼籲,唯有進行長期、常態的全民公衛教育,才能讓流言無處可生、無處可傳,這也才是減緩口罩荒、污名化的根本之道。當社區中有傳遞正確資訊的管道,並具備完整的居家隔離、檢疫和生活關懷措施,才能在風險來臨時,讓平時累積的「社會資本」產生效能,減少污名化和穩定社區民心的效果。

知名作家李欣頻在臉書上說:「這是一場考驗人性的全球大考,有人的考場在醫護院,有人的考場在隔離所,有人的考場在第一線,有人的考場在工作上,有人的考場在家裡面,有人的考場在心念中,因恐慌而囤積過量?或是讓給更需要者?因稀缺所以哄抬物價?還是能給到最需要者?2020年全球超級大考題,每個人都在地球考場,疫情之下人心是題型,集體過關的解答是『愛』」。在新型冠狀病毒還沒有疫苗被發明前,別忘了我們心中早已預備最佳的疫苗,讓愛與同理成為我們的社會疫苗吧!

 

採訪撰文:吳欣芳
編輯:
胡善慧


▸▸捐款支持▸▸

☛|抗疫物資包經費|☛

☛|弱勢家庭抗疫急難救助金|☛

☛|疫情期間兒童待用餐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