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因鄰里糾紛釀成劇烈衝突的新聞時有所聞,例如搶車位、噪音擾鄰、飼養寵物所造成的糾紛……等等,大小衝突,造成長期情緒累積,沒人能擔保有朝一日不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禍。而這些鄰里矛盾的最佳解方,就是日常民主討論。

其實,鄰里糾紛無關乎公德心問題,問題根源在於人人長久以來過著獨自以商品化邏輯解決日常所需的原子化生活(註一),所以即便居住關係很近,但彼此心理關係卻猶如天涯般遙遠,使人人平時缺乏互動,絲毫未覺自己的某個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他人。

在社區活動中心,長輩可以參加才藝班,一邊訴說在地生活的需求(照片來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要有效解決社區矛盾,唯有將人們遭遇之矛盾於社區定期召開的日常民主討論會中盡陳己見,以重建互信基礎,並產生便於眾人落實的解方。縱使討論必有爭論,但不同以往各持己見或漫罵,而是為了社區共好就事論事、找出居民集體共識。如此一來,才有機會同理他人之困境與侷限,並共同設想最適合有效的解方。

要能實現日常化民主討論,必定需要一個足以容納夠多人,能夠遮風避雨並且能被社區居民固定且恆久使用的公共集會場所,而社區活動中心就有此基礎條件。人人於此空間聚集交流熟識,才能凝聚向心力,將社區人力、物力、資源組織起來,解決生活大小矛盾,並逐步實踐社區民主團結,真正擺脫長期以來用隱忍維持表面和諧,或拒絕溝通、老死不相往來之局面。

共餐時長輩帶著孫子一同來玩,形成老幼同樂的美好景象(照片來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目前社區活動中心普遍使用率低,除了選舉時作為投開票所,其他時間大多閒置,甚至有不少社區沒有活動中心,由此可見活動中心並未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理想的社區活動中心,應該是能被普遍使用、增進交流互動、凝聚社區的場所。有了活動中心,可以規劃安排各種活動像是共餐、外訪單位接待、跳蚤市集等,不斷增加公共生活內容以促進居民彼此熟識,逐步替代各過各的原子化生活。長久下來,不但能解決大大小小的社區矛盾,更利於人人拓增眼界,提出更多元有效之治理方案,譬如群策共力進行社區綠美化、將過剩食材製成加工品、生活技能交流共學,甚至組織各種公共事務之自治團體,促進社區發展。

有了社區活動中心,居民可以一同用餐增進情誼(照片來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社區活動中心的空間作為凝聚居民之必要基礎的同時,也同時因人與人增進熟識程度而時不時想要到活動中心聚集,唯有如此,活動中心才能真正發揮其不可替代之作用,實現民主互助共好的社區願景。

 

註一:居民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獨自解決生活需求,不透過討論處理公共事務的衝突與矛盾。因此,雖住得近,但彼此不往來、不熟識,長久下來,導致人人自我中心,無法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公共生活品質愈趨低落。

 

延伸閱讀:《農村人疾呼:比起超商,綠色消費合作社更適合我們

此篇文章由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由一群雲林積極公民組成,希望在雲林推動謂之為台灣民主治理新趨勢的參與式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