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如何透過「設計的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發展,讓所有人事物都變得越來越複雜層疊,山崎亮說設計(Design) 不是用來裝飾,而是掌握社會問題核心,用設計去解決。「de + sign」就是解構提煉(de)所有人的訊息(sign),透過美學和共鳴,去處理如:人口減少、少子高齡、都市中心衰退、森林問題和無緣社會(註一)等議題。

社區設計工作在當事人能齊心協力,也就是集結社群力量,形成解決問題的關鍵。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 有兩種走向:一是直接針對要解決的問題,用有形的硬體來迅速處理。譬如:一個社區裡孩子苦無空間放風、全時親職苦無喘息服務,於是區公所就直接在社區空地,放一座罐頭遊具鋪個橡膠地墊,讓孩子有個地方可以跑跳,遇見其他朋友玩個30分鐘;親職能坐下來喝杯茶,滑個手機。

問題真的解決了嗎?也許沒有,因為罐頭遊具並不是針對需求而設計,枯燥單一低矮,甚至夏季高溫熱燙,孩子從30分鐘玩到15分鐘就覺得無聊,或玩5分鐘就覺得沒有遮陽,或地墊太燙想回家。有沒有可能,放個有遮陽的淺戲水池反而會讓以上問題解決呢?

特色公園裡的走繩遊戲好玩又具挑戰性,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照片來源:特公盟王佳琪)

另一個走向則是,用一個可以凝聚社群力量的設計方案,試圖解決社群共同的困境。例如:地方政府沒經費,標案設計及設備廠商受限於場地小、時程短和專業少的關係,無法實現一個社區孩子提出的明確遊戲需求,像是溜索、泥坑或創客自造樹屋。

那麼,是不是就索性讓有經費、場域人員、資源等,各部門或各領域的每位地方人士,募集所需來實現需求,如:自然冒險探索遊戲場。不受政府安規綁手綁腳、全數使用自然素材,自造手作動能高又刺激足的挑戰型遊戲設備等。

從事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工作多採用後者,透過設計提高社群的力量,創造人與人互助合作的機會,觀察當地人際關係、發掘在地資源、釐清課題結構、思索搭配各種元素,促使在地民眾發揮自身力量克服難題,並延伸每一人的熱忱,經營、發展、維持和永續。(以上全文摘要改寫自山崎亮的《社區設計》一書)

一個能凝聚社群力量的設計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孩子們提出的遊戲需求(照片來源:特公盟王佳琪)

身在台灣社會的我們,如果都還處在等待英明聖主或救世英雄,其實社會設計專業的景觀建築設計或社區設計工作團體不會從天而降,自己的議題自己來處理,不如就讓自己,成為社會設計和社區設計的自學者或參與者,甚至成為專家。

註一:無緣社會(日語:無縁社会)是2010年日本放送協會NHK特集》播出的探討人際關係疏遠的專題,而後發展成一個新創詞。意思為,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及血緣。所謂「無緣」,是指一個人失去所有緣份連繫,總括三大緣為社緣、血緣、地緣。《摘自維基百科》


此篇文章由李玉華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