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當我們開始推動參與式預算或社區營造時,最常面臨的疑問就是「為什麼需要盡可能讓全社區居民都參與民主討論?」或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提問「如果社區有部分居民不參與討論會怎樣?」如此便可以更深入思考「不做可能會造成哪些危害」。
我們身在社區中,有很多共同面臨的社區需求和困境,然而因為長期各過各的生活,導致這些社區的共同需求與困境都無法被察覺,更遑論被解決。事實上,我們長期處於「雖不滿意但能怎麼樣」的將就狀態而不自知。要解決這些社區困境,讓社區變得更適宜居住,自然不可能靠個人來解決,而是需要大家一起挖掘問題、分析問題、共同找出解決方案。
如果社區中有人始終不參與民主討論,除了不可能讓其他人瞭解他的需求外,也無從提出他的觀察與建議,還會因無從瞭解其他人所受到的影響,無法對其他共同居住在社區中的人產生同理心,更不可能願意瞭解、調查需求與困境的總體樣貌,自然不可能重視社區需求,也無法產生積極解決問題的想法與心態,所以不可能對當前大家提出的解方感到滿意。
因此,從不參與民主討論的人,由於不瞭解這個社區需求與困境對社區其他人乃至於整體的影響,很難擺脫原子化的思維與想法──只能從這個改變對我有利還是有害來思考、理解,如果覺得對我影響低,就很容易認為與我無關進而視而不見;如果覺得不符合預期,也只能期待他人來解決或者不斷抱怨。
參與社區民主討論,提供社區中一個互動、認識、交流的場合,如果從來不參與,那麼跟社區其他人的互動機會會銳減,就很難產生社區認同感。當無從瞭解其他人面對共同需求與困境的態度,對於社區能否通過大家共同努力來改變現狀,也必然趨於悲觀。
一場接力賽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全部人一起跑完,如果有人沒有跑,那麼這場接力就無法完成。於是當我們知道有人始終不參與社區民主討論,對社區會發生什麼有害的影響時,也就更能理解為何需要每位居民都要共同來參與。
此篇文章由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由一群雲林積極公民組成,希望在雲林推動謂之為台灣民主治理新趨勢的參與式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