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桃園
理個平頭、繫條圍裙,週一至週五共餐日的上午10:50,黃啟瑞準時出現與打菜志工團一起站在菜檯前,為用餐長者打菜,隨機逗個趣,讓長者的笑顏從臉上皺摺間展開。對於較特殊的用餐者,他也會特別服務,例如有位自身行動不便,還需辛苦照顧罹患躁鬱症數十年的母親的用餐者前來時,他便立即將餐點送上,令人備感溫馨。
黃啟瑞夫妻同為共餐志工成員,妻子上午加入備餐,當菜色一一上檯,他也隨即到場。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工商社會價值觀之下,正值壯年就投入每週五天當志工,似乎太奢侈,但黃啟瑞夫婦卻甘願如此婦唱夫隨,並習以為常。
「他們兄弟都非常和樂明理好溝通,我嫁進門到現在從沒見他們翻過臉,這點讓我很敬佩。」黃啟瑞的妻子說。黃啟瑞回應:「大哥對我很好,我的甘草個性也可逗大家開心,有回饋啦!」許多村民家中幾乎都有個好大哥幫忙分擔責任,像爸爸一樣照顧弟弟妹妹。70年代,號稱台灣穀倉的嘉南平原農村,有無數初中甚至國小畢業就需離鄉謀生的孩子,黃啟瑞兄弟也在行列中。他們落腳台中,曾因急性腎臟炎被醫生判定沒救的黃啟瑞,在哥哥返鄉籌到一萬元的醫藥費後,救回一命。
黃啟瑞不僅吃苦耐勞又有過人的機靈,曾幫一個流落中國的「台流」,賣台灣烤香腸成功開拓新業。他自己也把5個兒女都栽培到一定的教育程度。就在夫婦在一手打造的房子裡,思考重新出發的契機時,村長找上門來,跟他們談「參與式預算、老人共餐」的想法,其中,「老人共餐」觸動到他的心,他的大姑媽獨居煮食,因過度節儉導致營養不良;且有80多歲的輕度失智長輩,在家煎魚煎到鍋子乾燒,整個屋子冒煙,於是他代繳共餐費,邀請他們參加老人共餐。住在村中安養院的長者林明淑說:「因為共餐,可以跟老朋友重聚,吃飯就變得很不一樣。」這些長者的需求,就是他們夫妻倆對於村長邀約的各種任務均義不容辭力挺的主要動力。
「雞屎落土也有三吋煙,創業,要挑不起眼的獲利才多。」黃啟瑞說著自己獨到的經商哲學。他想要守住孤寂如荒的龍潭村老人,結合參與式預算,或許也能成為一股影響社會的巨大正能量吧!
此篇文章由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由一群雲林積極公民組成,希望在雲林推動謂之為台灣民主治理新趨勢的參與式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