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食安危機退散! 小學家長親手種菜實踐食農教育好安心

文/江佳霖

自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2013毒澱粉及劣質沙拉油事件,一直到2014年豆芽菜使用工業用漂白劑等食安風暴,不僅讓民眾對食物產生疑慮,更讓家長擔心孩子們的健康。台中東海國小有一群家長意識到食安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想帶孩子親手種植,找回人與食物、土地的連結,透過共耕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這群有心的家長雖有想法,卻礙於學校腹地不大無法種植,家長會成員呂木蘭於是號召9位家長,在2015年10月,以一人出資一萬元合租位於台中東海漁村後方、大肚山上400多坪的荒涼紅土,成為「東海.食農教育基地」,就此開啟共耕、共學與共享的生活。

由東海國小的家長合資買下400多坪的荒涼紅土,成為「東海.食農教育基地」,開啟共耕、共學與共享的生活(照片來源:台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

貧脊紅土變食物森林

在貧脊的紅土上種東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農事一竅不通的家長們而言,從失敗中學習是家常便飯,但大家並不氣餒。2016年呂木蘭輾轉得知樸門永續生活設計方法,因此邀請美國籍的樸門老師唐敏,到基地舉辦樸門永續工作坊,開始實踐樸門「照顧生態」的精神,以厚土種植法進行土壤改良,建置不用沖水的生態廁所,並使用生廚餘製作堆肥黑金。

2017年4月,為了將食物、農業、土地的精神推廣給更多人,也讓基地得以長期發展,家長們共同成立了「台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持續摸索種植的方式,慢慢將貧脊的紅土變成豐富植被覆蓋的食物森林。基地有了共耕菜園、生態池塘、螺旋香草花圃,也吸引不少動物昆蟲進駐。硬體建設有竹屋教室、戶外爐灶、Pizza窯、咕咕雞舍等等,目前正在興建的自然建築「水滴屋」,則是未來的教室。如今紅土已充滿了大自然的生動元素,以及樸門生態社群在這裡共同生活的巧思。

美國籍的樸門老師唐敏,到基地舉辦樸門永續工作坊,開啟實踐樸門「照顧生態」的精神(照片來源:林冠緣)

投入食農教育與社區團體合作

為了分享樸門永續生活理念,讓大家看見與大自然共好生活的可能性,2019年起,協會與唐敏合辦樸門永續設計認證課程(PDC,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將友善土地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進而共同實踐並成為支持網絡。每年也會與台中市文山社大(以下簡稱文山社大)合辦食農課程,讓更多社大學員能夠以生活化的方式切入食農議題,將食物、土地、環境與人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加以推廣。

當基地建設逐漸完整、植被也變得繁盛茂密,吸引很多團體想與協會合作,除了相關食農議題,也秉持樸門「照顧人」的精神,開放給弱勢團體參與,包括社區長輩、婦女團體、特殊境遇家庭的參訪,還協辦園藝療癒等活動,希望在活動的過程中能藉體驗農事療癒身心,讓參與者重新找回自己與土地的連結,透過親手實作增加生活樂趣與提升信心。

除此之外,協會更極力推廣「分享多餘」的精神。每年有兩次種子交換活動,彼此分享自己收藏的種子,新手夥伴可以把想種的種子帶回家,唯一的條件是「一定要種下去」,未來再帶下一代種子來分享。學員也可以共享基地的碎木屑,木屑不僅可以當「熱堆肥」材料,也可以當良好的覆蓋物。台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曜聰說:「我們非常歡迎上過任何課程的同學回來取用木屑,叫這麼多就是要分給大家使用,用完了再跟環保局申請就好。」

台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藉體驗活動,讓參與者透過親手實作增加生活的樂趣與提升信心(照片來源:蔡保羅)

實踐無毒健康飲食串連人心

這裡很特別,工作夥伴都是志工,大家不以營利為目的,真心為推廣樸門精神、食農教育而聚。課程期間可以看到志工們有說有笑,感情非常融洽,在食物森林裡,伴著蟲鳴鳥叫,光線從樹梢穿透成群的樹葉,灑落在歡樂的氣氛當中,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協會沒有支薪,是什麼魔力讓大家願意聚在一起打拼?呂木蘭笑說:「大家對環境推廣有共識,再來就是我們常分享手作又美味的食物擄獲人心,我也喜歡帶美食來餵食大家。」每堂課都有令人驚豔的無毒蔬食饗宴,像是志工親手製作的印度咖哩薄餅、每堂課泡不一樣基地種植的香草茶,還有用天然梅汁調味的生菜沙拉,及一起製作彩虹湯圓……

分享手作又美味的食物擄獲人心,圖為課程夥伴一起製作彩虹湯圓(照片來源:台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

無毒健康美食是開啟人與土地關係的一把鑰匙,現在外面的食物加工品太多,一般都市人根本很難享受到食物的原汁原味,蔬食有時還被誤解成難吃、苦行僧的吃法。如果每個人都有機會享受到這樣天然健康美味的食物,從前菜、正餐、點心、水果一應俱全,那麼重新認識大自然、愛護土地的門應該就會隨之被開啟。

楊曜聰表示,樸門共好互助的社群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合租一塊地也是一種可能,目前租約為兩年一期,沒辦法確定地主對土地未來的規劃,但志工們有共識,只要還承租的一天,大家就會好好享受共耕共食共活、珍惜向土地學習的日子,就算有天地主將土地收回,大家也已具備再闢下一塊良田的能力。

發起「東海.食農教育基地」的家長們最初因食安問題決定共耕而聚,漸漸地不再是單純地共耕、共學、享受快樂的自然時光而已,這塊地作為台中食農教育的先驅,同時肩負著給下一代永續發展示範的使命。未來協會也將開發更多元的生活應用課程、繼續改良耕作及建設,期許有一天能在基地裡做到真正的自給自足、零食物里程,讓樸門永續生活的精神「照顧人、照顧生態、分享多餘」持續蔓延。

延伸閱讀:
《走在疫災天災之前—馮雅蕾以樸門設計裝備社區》
江佳霖
《莎粒の綠生活週記》版主,土生土長台中人,喜歡大自然,熱愛土地,立志讓地球每天綠一點、分享永續又好玩的生活方式,目前關注在「零廢棄生活實踐」、「友善環境空間報導」、「食農生活實作」等三大面向。有鑒於知道綠生活的人太少,實踐的人又更少,因此希望將家鄉台中綠生活大小事列入報導,跟更多人分享,進而促成環境友善行動。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Share

標籤: 東海樸門永續設計社區營造社區記者社區設計食安危機食農基地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