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國際新知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文/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

譯/張以牧

即使在疫情的困難時期,全球的食物銀行仍持續以不懈的創新精神服務偏遠地區的族群。為紀念8月9日世界原住民國際日,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特別分享幾間食物銀行夥伴如何將營養的食物發送給偏遠部落。

巴西的國家食物銀行網絡Mesa Brasil Sesc為全國74個族群提供服務,其中包含約23,000名原住民。Mesa Brasil Sesc的國民事務部副理安娜.克莉絲蒂娜(Ana Cristina Barros)說:「我們服務這些不同的族群已超過10年,而在當前疫情的情況下,我們服務的力道必須加強。」建立信任對於提供符合當地文化且有效的食物救濟至關重要。安娜.克莉絲蒂娜表示,Mesa Brasil Sesc透過當地有名的組織和原住民領袖進入部落。雖然在物流上,部落缺乏對外的公路和鐵路,使食物的發送困難重重,但Mesa Brasil Sesc卻找到了解決之道,如在亞馬遜州,透過小船運送糧食,將物資提供給雨林中的部落。

在過去一年中,厄瓜多的Banco de Alimentos Quito食物銀行持續為6個原住民部落提供服務。Banco de Alimentos Quito的執行長格瓦拉(JoséLuis Guevara)說:「我們國內的原住民正面臨嚴重的貧窮化,不同部落的族人也從四面八方向我們求援,其中包含非西班牙語系的族人。我們在確認需求,並向他們說明食物銀行會員須遵守的規則後,便將部落作為受益機構納入我們的系統。」

在疫情期間各地的食物銀行仍深入當地的偏遠部落,為有需要的族人運送物資(照片來源:GFN)

兩年前,設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的Fundación Banco De Alimentos Paraguay食物銀行開始為原住民部落提供服務。該食物銀行執行長岡薩雷斯(Federico Gonzalez)說:「原住民是我們國家重要的一份子,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但卻未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因此我相當開心能透過食物銀行服務族人。」

為了進入偏遠部落,岡薩雷斯和他的團隊與一位值得信賴的人士建立聯繫,他也協助食物銀行與部落之間更緊密連結。岡薩雷斯認為,獲得信任並不容易,一旦他們願意相信你,他們就會全然地向你敞開大門。

在原住民佔總人口30%的澳洲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簡稱北澳),北澳食物銀行為30多個澳大利亞原住民族群,及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島民提供服務。自2015年開始提供服務以來,食物救濟的規模逐年增長,尤其透過「遠距學校計劃」,讓原住民學生可以獲取營養的早餐與午餐。2019年,北澳食物銀行榮獲GFN的零飢餓挑戰獎,主要是表揚其將服務範圍擴展到原住民。

將食物運送到北澳的原住民部落面臨巨大挑戰,北澳食物銀行營運長錢德勒(Peter Chandler)表示,糧食是由定期向部落提供貨運服務的供應商運送,但要抵達並非易事。運送的距離可拉到1,000公里,且其中未鋪柏油的路段就達500公里;而在偏遠島嶼方面,則是透過海上駁船提供食物,交付地點也時常隨潮汐、旱季及雨季而有所變化。在雨季時節,時常因對外交通中斷,而有數週甚至數個月無法進入部落服務

在北領地以南則是俗稱的南澳洲(South Australia),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南澳洲食物銀行(Foodbank South Australia)除了服務居住在阿得雷德及其周邊地區的原住民之外,還協助許多居住在南澳州沙漠地區的偏遠原住民部落,包括「阿南古之地」(Anangu Pitjantjatjara Yankunytjatjara Lands,簡稱APY)的2,400名原住民。

為了將食物分送到難以抵達的阿南古之地,南澳洲食物銀行總經理兼創始人羅燕(Leigh Royans)分享:「我們透過冷藏車運輸物資,從我們位於阿得雷德的兩個倉庫一路發送到最遠的部落,往返路程超過3,600公里。我們每週運送一次,每年超過50次將營養的早餐、水果、蔬菜等帶到偏遠的部落學校。通過持續為目標地區(例如學童)提供容易獲得的定期食物,強化原住民族人的糧食安全。」

在加拿大,加拿大食物銀行(Food Banks Canada)從1981年開始在國內進行食物救援服務,當時服務對象便已包含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現今加拿大境內的北美洲原住民及其子孫)、因紐特人(Inuit)和梅蒂人(Métis)等原住民。加拿大食物銀行在國內某些地區,像是在艾伯塔省,甚至還有儲備中的食物銀行。

加拿大食物銀行透過船運,將物資送給位於巴芬島的因紐特族人(照片來源:GFN)

加拿大食物銀行的網絡資源主管碧雅茲萊(Kirstin Beardsley)表示,她的組織圍繞食物主權(註一)的議題進行更廣泛的對話,她說:「我們認為殖民主義奪取了原住民長久以來獲得食物的管道,因此食物銀行應該出面提供族人所需的服務。對於如何取得健康和營養的食物,其實原住民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只是站出來幫他們發聲。」

獲得健康與安全的食物理應是基本人權,GFN也會持續與所有的食物銀行夥伴,一同為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人提供食物與物資。

註一:食物主權是國際農民組織Via Campesina成員在1996年所創造的詞彙,其主張生產、分配和消費食物的人們應控制食物生產和分配的機制,這與當前的企業食品制度形成鮮明對比。

 

原文:https://pse.is/396f2k

The article has been authorized by GFN’s certified member of Taiwan People’s Food Bank Association(本文業經GFN在台之認證合格會員—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授權翻譯)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

Share

標籤: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食物主權食物銀行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 打造秀姑巒溪旁的河邊教室 馬躍.比吼帶孩子用族語開啟回家的門

    20 12 月, 2020

國際新知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 打造能源自主共生圈 A.I.做管家的生態社區不是夢

    11 1 月, 2021

  •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24 12 月, 2020

  •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13 12 月, 2020

觀點評論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中)—住宅合作社三角結構、模式及特色

    15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