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亞洲食物銀行

亞洲食物銀行領頭羊 日韓發展可做台灣借鏡

文/張以牧

在亞洲,日本算是相當早發展食物銀行的國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二次收成」(Second Harvest Japan,簡稱2HJ)這間食物銀行。西元2000年,民間的NGO開始醞釀如何分享剩食,在2002年於東京,共同成立全日本第一間食物銀行2HJ。2010年後,2HJ有三大創舉:一是創立全亞洲唯一的食物銀行聯盟「亞洲二次收成」(Second Harvest Asia),協助亞洲各國食物銀行的成長;二是在日本首創全國性的食物銀行聯盟,強化日本國內各食物銀行的運作。三是訂立了食物銀行指導方針,例如食物銀行不能將食物販賣回市場或獨自販賣,目前全日本有11間食物銀行簽署同意這個方針。

身為全日本最具規模的食物銀行,2HJ在2016年已與超過1100間食品公司簽定備忘錄(包含定期捐贈食物等物資),一年提供400萬份的餐食給受助者。然而,這樣的成效與歐美相比,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2HJ的創辦人Charles McJilton表示,日本發展食物銀行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民間風氣並不盛行。「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程度平均為67%;但在日本,少於30%的人信任非營利組織,這數字甚至低於非營利組織剛起步的菲律賓或是印度。」

因此在日本,食物銀行收到的捐款或捐贈大多來自公司或是國外廠商,民眾的個人捐贈只占25%;然而對比美國,食物銀行收到的捐贈,有高達75%是來自個人。另外民間風氣的不盛行,也顯示在食物援助據點 (包含地區的食物銀行、Soup Kitchen、社區救助站等) 的數量上, 在東京,目前的食物援助據點有15個;但在同樣位於亞洲的香港,則有高達160個食物援助據點。

 

全球城市食物援助據點

 

南韓  政府支持成效卓著

南韓與大多數國家由下而上,從民間主導食物銀行的歷史脈絡不同;南韓的食物銀行是在民間發動之後,政府再迅速介入,並主導食物銀行的規範與發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社會福利協會 (The Korea National Council on Social Welfare) 開始在首爾、釜山、大邱與果川等四個主要城市設立食物銀行。由於成效良好,南韓政府隨即在2000年指定該協會成立中央食物銀行,作為建立全國食物銀行網絡的核心機構。

截今為止,全南韓共有1間中央食物銀行、17間大型食物銀行(位於大城市)、295間地方型食物銀行(位於各鄉鎮)、128間的食品超市,透過政府的介入,由上而下串聯成巨大的食物銀行網絡。[1]其中,最具特色的便屬「中央食物銀行」與「食品超市」。

透過2000年後一連串食品捐贈相關法條的公布與施行,以及2009年政府開設中央倉儲,中央食物銀行得以掌管全國所有大大小小的食物援助機構。例如受助者 (或是捐款者) 只要撥打中央食物銀行的電話,接聽的服務專員在確認地點後,便會轉介給距離受助者最近的食物銀行,讓其得到最即時的幫助。

南韓食物銀行體系

 

在食品超市方面,其實就是類似於美國的Food Pantries或是台灣的社區型食物銀行。但南韓的食品超市不僅種類五花八門,更重要的是店內營造出一般超市的氛圍,讓受助者在其中不會感受到壓力。有些食品超市更在周邊設立咖啡廳、二手商店、推廣教育中心等,讓一般的社會大眾也能進入這樣的環境。

食物銀行網絡的成熟,也提升民眾的捐款意願。據2016年的統計,南韓民眾或企業一年捐贈給食物銀行高達1783億韓元(相當於50億台幣),這使得食物銀行有充足的資源來救助國內的貧困人口。亞洲食物銀行聯盟的研究員Lee Youngsook在親自走訪南韓的食物銀行後,直言雖然日韓兩國發展食物銀行的時間點相近;但在成果上,南韓明顯地優於日本。

 

[1]韓國社會福利協會前會長車興奉 (Heung-Bong Cha) 於2012年拜訪「日本二次收成」食物銀行時便表示,在南韓發展食物銀行的過程中,政府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參見http://foodbank.asia/food-bank-koreas-president-cha-visited-japan/

封面圖片:Rosalinda222@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

Share

標籤: 食物銀行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