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長照2.0最大的特色,在於透過社區中A、B、C三級的長照服務據點,共同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值得關注的是,在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鄉,社區整體照顧會是何種樣貌?

 

位於花蓮的卓溪鄉,是一個相當能代表台灣偏鄉景況的鄉鎮。卓溪鄉為花蓮縣第2大、全台第5大的鄉鎮,面積幾乎等於一個彰化縣,但人口卻只有6,103人【註1】,遠遠低於彰化縣的128萬。地廣人稀加上境內高達95%以上的山區,居住地極為分散,在地產業難以發展,人口外流十分嚴重。面對資源缺乏和服務輸送不易,使得卓溪鄉的社區整體照顧面臨艱鉅挑戰。

 

因為看到在地照護需求,花蓮門諾醫院於2012年承接長照1.0的偏鄉據點計畫,設立卓溪偏鄉據點,深入地方耕耘。2016年長照2.0新制上路後,門諾醫院也獲選為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的第一波試辦機構,在卓溪鄉成立B級的「玉溪複合型服務中心」,而台北榮總玉里分院、玉里鎮衛生所、卓溪鄉衛生所與卓溪社區發展協會各成立1處巷弄長照站(C級),以1B4C的模式提供玉溪地區(玉里鎮及卓溪鄉)所需要的長照資源。

 

在門諾醫院的努力下,卓溪鄉從2012年10%的長照覆蓋率,大幅提升到2018年的80%。原本為花蓮長照覆蓋率最低的卓溪鄉,躍升成為長照服務普及化的鄉鎮。今年起A級單位條件放寬,使得原本就在做個案管理與資源整合的門諾玉溪B級單位,也升格為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以「玉溪A級單位」之名整合玉溪地區的社區整體照顧。

玉溪A級單位的工作夥伴進入部落,向長者解說長照2.0如何使用(照片提供:花蓮門諾醫院)

透過人口盤點  即時掌握長者狀況

「當我們進入卓溪鄉,立刻就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連服務對象在哪裡都不清楚。」門諾醫院長照服務部主任戴玉琴說。有時門牌號碼隔一號,就是幾10分鐘的車程。別說是外地人,連在地的鄉公所,都難以即時掌握所有家戶的狀況。

 

因此,門諾在2012年設立卓溪偏鄉據點後,第一件事便是做全面性的人口盤點,用3年的時間,與卓溪鄉公所、衛生所一起進入部落,完成全鄉的家戶盤查。所掌握的人口,不僅是長照法規範的55歲以上原住民,或是50歲以上失智患者;而是所有0至100歲的社區居民。「由於我們在盤點上做得蠻清楚,因此長輩今天去哪裡,或是有什麼狀況,就比較能即時掌握。」先要知道地方人口的流動,瞭解當地居民的生活作息,才能進一步確認長照服務的需求。

 

知道服務對象的所在地與狀況後,接下來就要解決服務輸送不易的問題。門諾與卓溪鄉公所合作建立「行動辦公室」,透過行動車,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照服員」)與社工會與鄉公所、衛生所人員一起到各部落訪視駐點,提供在地居民醫療、健康促進、諮詢評估,甚至是就業輔導等社區整體照顧服務,居民終於不用再千里迢迢地到有形的服務據點。

透過復康巴士,讓卓溪鄉的長照服務輸送成為可能(照片提供:花蓮門諾醫院)

經由在地培力 讓社區整體照顧進入原鄉

卓溪鄉不只是偏鄉,也是原鄉。長照2.0要「在地化」,實為不小的挑戰。以居家服務為例,在居服員的服務契約中,若要清潔整理,範圍一定是在服務個案的家中,但在原鄉部落,對家的概念可能擴及到屋外。戴玉琴在巡訪時,曾接到一位長者的請求:「其實我家裡沒掃沒關係,但是否能請你們居服員打掃我家前面的小廣場?因為每當我打開門,就會看到落葉往下掉,彷彿自己的生命在凋零,而我自己一個人又無力清理。」

 

卓溪鄉有6村15部落,布農族佔總人口90%,此外也有賽德克族、太魯閣族、阿美族人生活在其中,因此在當地就有4種不同的語言、文化、飲食與生活習慣。即使戴玉琴自己本身是原住民,在剛進入卓溪鄉時仍碰到問題。「我是泰雅族,不會講布農語,所以剛開始建立關係時,總是感覺隔了一層。」而她所採取的策略,便是號召在地年輕人返鄉服務。

 

「這點在布農族最為明顯。布農族是團體意識非常強的族群,他們會希望照顧長輩的照服員或居服員,就是自己族裡的青年。因此,我參加布農族的部落會議,就跟他們的長輩說:『如果你們的兒女或孫子在醫院工作,請告訴我,我會盡力請他們返鄉工作。』」

 

人找回來後,接下來的便是培訓。以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師(以下簡稱「個管師」)來說,從長照政策的運作、A級單位的角色、理解各樣資源、熟悉地方性的服務輸送、跨部門討論進行實務操作等,都可以在門諾玉溪A級單位受到良好的訓練;此外,玉溪A級單位的個管師還需要面對多元族群。戴玉琴表示,工作者需因應長者族群的差異,調整服務輸送體系,因此除了專業課程外,跨文化的知識與敏感度更是必學項目。而在照服員方面,門諾醫院設有培訓中心辦理考照及在職訓練,讓青年在返鄉後,能提供家鄉長輩專業的長照服務,同時也是創造在地的工作機會。

 

在戴玉琴的努力下,門諾玉溪A級單位已連結21位在地工作人員,包含照服員、個管師、社工、業務督導、司機等。若加上在門諾進駐前,原本就在服務的26名中高齡居服員,就有47名在地人投入在社區整體照顧中。

與社區發展協會合力舉辦長者終身學習活動(照片提供:花蓮門諾醫院)

結合在地組織 成為工作夥伴 

門諾醫院身為一個「外來者」,必須先確認清楚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與在地組織成為工作夥伴。戴玉琴認為,門諾所要連結的不僅是社區中的B、C級單位,而是包含鄉公所、衛生所、社區發展協會、教會等在地的各式組織。因此,不管是跟卓溪鄉公所一同打造的「行動辦公室」,或是與民間組織共同開辦的「部落廚房」,都是在工作夥伴的思維下產生。

 

以「部落廚房」來說,門諾與社區發展協會或教會合作,並連結企業募款,讓部落廚房得以永續發展。戴玉琴說,對健康及亞健康的長者,部落廚房會提供「共餐」,讓長者做完健康促進或是預防失能的活動後,能留下來吃飯聊天,增進情感交流;而對於失能及重病的長者,部落廚房則提供「送餐」服務,一方面讓長者得到飲食上的照顧,一方面也能確認長者的居家安全。戴玉琴說:「承辦長者送餐的古風村社區發展協會,工作者都是社區中的婦女,規模也越做越大。」當這樣的服務據點能穩定發展,新的「在地產業」便成為可能。

 

另外,玉溪A級單位會定期召開聯繫會議與推動委員會,邀集在地組織與會,共同推動社區整體照顧。聯繫會議屬於第一層會議,範圍較大,所有與社區整體照顧相關的組織,都是會議中的一份子,得以共同決定部落長照的樣貌。若聯繫會議無法解決問題,就會進到第二層的推動委員會中討論,除了門諾醫院外,鄉長、村長與議員都是當然參與者,會議也讓不同專業的人得以形成跨專業團隊。戴玉琴說:「透過社區中跨專業團隊的整合,就能長出在地的社區整體照顧。當大家都理解原鄉長照的重要性,並共同參與決策與執行,便能一起往社區共榮的目標邁進。」

 

戴玉琴也指出,與行政體系合作推動,會比自己單打獨鬥有效率的多。「衛生所不僅與我們一起協力開辦3間巷弄長照站,也提供地方性的居家服務,更在今年承辦全鄉第一個失智症樂智據點。」鄉公所方面,同樣也給予極大的支持。「在聯繫會議與推動委員會上,鄉長都是主持人。因為他與我們一起投入,我們才能深入到社區中,讓民眾信任我們。」

門諾號召部落青年返回卓溪鄉服務,讓在地社區整體照顧真實發生(照片提供:花蓮門諾醫院)

玉溪A級單位的工作夥伴(照片提供:花蓮門諾醫院)

長照ABC有助原鄉照護 盼政府持續政策

對卓溪鄉而言,玉溪A級單位已是不可或缺的在地社區組織,如同電腦中的CPU,是全鄉最方便的綜合服務中心。「只要社區長者有需求,鄉公所的社會處、原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基金會的社工都會先打電話給我們的個管員,瞭解長者的狀況。」

 

然而就是因為這不可或缺性,權責分明格外重要。ABC級單位各有角色分工,A級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個案管理和培力,並將應有的服務輸送到B或C級;而實際服務的執行與操作,則交由B、C級單位辦理。「透過培力及服務輸送,讓B、C級單位或其他社區組織得以茁壯,才會有更多部落的人重視社區整體照顧,根基也才會紮實。」戴玉琴說。

 

即使卓溪鄉的社區整體照顧已有一定成果,仍有許多困境尚待解決。包括因交通限制,即時的在宅醫療難以推動;一般社區組織難以負擔長照服務交通車的花費;專業人力如醫師、藥師、營養師等嚴重不足等。

 

長照2.0至今仍採滾動式調整,社政與衛政單位未整合,以致玉溪A級單位必須面對多頭馬車,增加行政工作的流程;縣市政府長照中心與A級單位的角色定位不明;社區組織人力不足或出狀況時,沒有監督機制可以處理;此外,由於長照2.0服務的市場化,必定帶來市場競爭,造成A級單位一定的派案壓力。

 

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整體來說仍是利大於弊。戴玉琴說,在社區ABC級制度還沒出來前,縣市的長照中心由於個案量過多,無法主動進行個案管理;而社區中大多數的長者,也不清楚可以申請的服務項目。ABC級制度啟用後,玉溪A級單位主動做個案管理與在地培力,發掘長者需求的同時,也培力B、C級單位與整合社區中的長照資源,建構起在地的社區整體照顧網絡。

 

「我衷心盼望,未來不管政治上如何變動,政府都能延續社區整體照顧的政策,讓好不容易茁壯起來的長照,能在原鄉中持續提供服務!」戴玉琴如此深切期盼著。

 

【註1】依據2018年9月人口統計資料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