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芳瑜
桃園復興鄉通往拉拉山的通道上,驅車一個多小時,沿著陡峭的坡道進入一處小廣場,終於抵達砂崙子教會。這裡不僅是部落族人做禮拜的地方,也是讓長者活動的部落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與孩童的課後照顧據點。採訪時值5月水蜜桃產季前夕,文健站中不見長者做操的身影,因為他們正在水蜜桃果園中套袋,準備一年一次的「五月桃」採收。
砂崙子部落隸屬泰雅族,中高海拔且地處偏遠,當地人俗稱「後山」。此地每年5月盛產體型較小的水蜜桃,也因產季適逢母親節,五月桃另有「媽媽桃」之稱。在砂崙子部落中,也有一群媽媽們就像結實纍纍的五月桃一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們默默地守護著部落,努力地推動原鄉創生。
妯娌同心推動部落照顧工作
走進文健站,有幾位女性照服員及臨時人員正忙著製作康乃馨手工花,趕在母親節前夕分送給部落的媽媽們。文健站在5年前由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帖如.伊梵申請推動,帖如在神學院畢業後分派至砂崙子服務,結識她的先生,生下3個孩子,深耕在地已進入第15個年頭。在她服務的過程中,結識當地志同道合的婦女,才讓部落文健站得以成立。雖然文健站也服務長者,但最初她是看到部落婦女的需要。
「婦女因為沒工作,就在路邊喝酒,有人經過還買酒讓她們喝,我每次看到都覺得這樣不行。」帖如觀察到部落多屬於體力活,因此工作機會較多落在男性身上,女性如果要工作就要到市區,但因教育程度與地理環境因素,在求職上相對弱勢,所以當初成立文健站目的是想讓部落女性能有一份經濟收入。她說:「家庭的生計必須要兩個夫妻一起負擔、一起努力才有辦法支撐,只靠一個人是不夠的。」
在文健站另一位剪紙花的婦女,是帖如的大嫂小怡,多年前嫁來砂崙子部落與帖如成為妯娌,兩人一起在部落文健站推動照服工作,也照顧部落孩童。帖如跟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認養童多年,並成立部落學童課後扶植班,幫助孩子完成功課再回家。帖如說:「有些家庭沒有督促孩子寫功課的習慣,孩子課業落後,就變成哥哥姊姊幫忙寫。」
在帖如與在地婦女的努力之下,漸漸地孩子功課有進步還拿到獎狀,這才讓砂崙子開始受到原民單位的關注。「因為(外界)也看不出來這裡有什麼,這個部落不是重點的部落,很多人都不太重視我們,需要再找方式讓我們被看見。要慢慢來,我們自己也多努力一點。」帖如有感而發地說。
靠水蜜桃收入為長者維持晚年生計
帖如表示,長期以來,外界對復興鄉的刻板印象,通常都是拉拉山7月盛產的水蜜桃,所以認為中低海拔的5月桃較為次等。因為地利不便與資訊不發達,外界無法清楚砂崙子的部落特色與在地需要,族人也難以對外發聲與澄清。
水蜜桃在復興鄉不僅止於砂崙子,對其他部落族人來說,也是兼具勞務、退休收入、抗衰老並具有世代間文化傳承的價值。三光里里長陳惠陵說:「種植水蜜桃讓長者擁有一份收入,收成所得就是他們的生活費、醫藥費、水電費,讓兒女不必擔心。」
帖如有感於水蜜桃收成與長者生活密不可分,多年來透過長老教會的人際網絡,協助部落族人銷售水蜜桃。她先生的兄弟至今假日還會回山上和爸媽一起務農,「大部分年輕人都覺得我在外面(工作)就好了,放假不需要回來幫忙。但我婆婆的孩子假日都要回來這裡,不管是做任何的農務,就是要跟父母一起。」她表示,有些年輕一輩,在外面工作很久就不回來了,等到有一天父母沒辦法做了,種植的技藝也來不及傳承給下一代。
在地婦女創協會推動就業與產業再生
教會這些年透過聚會集結志同道合的族人,2017年一同創立「砂崙子部落產業協會」,並選出理事長林梅英。因後山資訊不發達,林梅英自小被母親帶去都會區求學,專科時學習資訊管理,出社會後累積多年公部門經驗,熟悉人民團體組織運作的方法,近年帶著這些知識回到部落,各方奔走連結外界資源,期盼協會成為幫助部落與外界連結的平台。
「我的想法跟態度是不想讓原鄉跟都會的資訊斷掉。後山的資源沒有這麼豐富,沒有line的時候,真的資訊慢了快5年以上。2001年的時候,前山國小的小朋友都會背99乘法表了,後山才正要開始學習。」協會希望增加砂崙子的就業機會,盡量找資源,但成立到現在還沒有很適合的聚會所。面對部落創生所需要的經費、資源及實體空間,林梅英表達並不擔心沒有足夠的錢,她堅定地說:「相信只要大家有心,做任何事情都不難。」
面對未來,林梅英說不用想太遠,先踏實地打造部落創生的基礎。協會今年著眼於人才培育,期盼透過傳授電腦操作技能,讓部落婦女都能熟悉文書作業,不管是日後營運部落的銷售中心,或她們到外求職都能有很大的助益。
雖然砂崙子並不是名聲響亮的部落,但當地的族人們正以教會、協會的組織方法,開啟部落創生的探索道路。5月媽媽桃正在田間等待族人的採收,砂崙子的部落媽媽們也像結實纍纍的「五月桃」,盡情展露自己的力量,讓部落女力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