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芳瑜
走進社子島,延平北路7段的狹小產業道路中,往市區方向的道路有許多大型砂石車出入,路旁掛著大大的土地開發商廣告。沿著狹長的路前進,映入眼簾的皆是老舊的社區風貌。就在延平北路7段33號,忽然出現一棟突出於周邊低矮房舍的兩層樓房,招牌寫著「社區關懷社子島小站」(以下簡稱社子島小站)。走入屋內,看到長者們正用心完成手作小物,一旁的電視機播放著健康操影片,這是在社子島一個少見的社區空間。
社子島小站的誕生是由北投道生錫安教會傳道張旂,於2021年申請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並集結教會人士的奉獻改裝完成。原先是相當破舊且審查不合格的建築物,如今在各方的協助下完成改裝,成為一個安全且舒適的社區據點。
結合社福組織的資源關懷社區中的弱勢
張旂於2017年成功戒毒,後來成為神職人員,進入道生錫安教會服務,當時教會的人少,他思考著:「一個這麼小的教會能為社區做什麼?」後來因為要救助社子島的弱勢家庭,連結到基督教芥菜種會(以下簡稱芥菜種會)的認養童與食物銀行資源,開啟了他關懷社子島弱勢居民的道路。
張旂所駐點的社子島,長期因禁建政策而缺乏地方基礎建設,社區內多居住單親家庭、身心障礙者與許多有屋無地的居民。近年來因為市府開發案尚無共識,地方發展面臨停滯,許多家庭至今仍居住在破舊不堪的環境中。自2018年起,張旂努力替居民申請各式社福資源,其中與芥菜種會合作認養童關懷有需要幫助的家庭,並且有食物銀行提供弱勢居民物資就是一例。
張旂早期從事弱勢族群紀錄製片,加上在社子島的服務,讓他對於社區弱勢居民有獨特的觀察。他認為弱勢者不該因接受救助而被貼上「弱勢」的標籤。他表示,由於外界都知道社子島有許多弱勢者居住,因此有相當多的物資湧入社區,長期下來反而造成社區居民被貼上「弱勢」標籤。許多居民靠補助維生,雖然物資不再匱乏,卻大大地影響當地孩童的生命。張旂認為,相較於外界提供的物資,社子島的居民真正需要的是靠信仰造就生命的內涵。
社子島需要居民互助與外界資源幫助社區發展
張旂表示,成立社區據點的初衷不僅服務老一輩,而是讓當地的成年居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投入社區中。不管是社區據點的維運、場地的照顧與訂餐等,都仰賴這些年他所認識的居民們一起經營管理。談起與一般民間的捐助不同之處,他認為教會在社區做的是「生命的造就」。「你如果沒辦法去改變他們的生命,他們永遠是一個被幫助者,如果你給他一個觀念──你是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人,不管怎樣都應該去展現出生命力。不是一天到晚說我就是被幫助者,我應該這麼可憐。」
看見社區內孩童的生活景況,讓張旂想到社區扎根應從教育推動:「有次我看到有學生在路邊拼命抽菸,不禁想我能為這些學生做什麼?後來我想到在學校做學生團契,以團契幫助國小、國中成立課後輔導網絡,讓受幫助的小朋友回來當陪讀小老師,長大回來幫助家鄉。唯有這樣可以改變社子島。」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22年補助因內部審核而無法確定是否撥款,增加社區關懷據點運作的不確定性,張旂談到社子島運作關懷小站的危機,希望外界的資源能幫助社子島關懷小站的運作,現在據點的經費靠教會的募款在運作,他希望政府能體諒社區工作的困難,不要讓外界善心奉獻修建而成的據點終止運作。
張旂也希望未來能在島頭公園為社子島做一個屬於當地人的夏日音樂會,可以跟當地的里長合作,成立音樂會市集,讓在地阿公阿嬤知道不用去漁人碼頭,可以來社子島!讓社子島不一樣,透過許多基督徒、藝術家進來,慢慢地可以去改變整個社子島。
延伸閱讀:《誰說長者只能被照顧?綠色照顧讓長者透過參與翻轉農村》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