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phanie Hiller

譯/吳欣芳

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伯克利餐廳(Berkeley restaurant)的有機蔬果供應商坎納德家庭農場(Cannard Family Farm)生存險峻。坎納德家庭農場的主人是鮑勃·坎納德(Bob Cannard),他是加州有機運動領導人,他拒絕有機認證,轉而支持比有機農作更好的「自然農法」,利用碎石和堆肥讓土地變得更加肥沃,因而建立30年的農場聲譽。

坎納德和兒子羅斯·坎納德(Ross Cannard)很久前就將作物賣給著名的帕尼絲餐廳(Chez Panisse),餐廳是在1971年,由美國知名主廚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創立,她同時也是「農場到餐桌」運動的先驅,帶領人們認識新鮮、在地的有機食材,率先以產地的新鮮蔬果烹煮料理。

從2020年3月起,因為居家令的緣故,餐廳關門了。疫情帶來的困難,使華特斯擔心餐廳員工和農家,她急忙建立起CSA社區支持農業機制(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每週將固定配合的農家,如坎納德家庭農場的農產品裝箱,民眾可在已停止營業的餐廳取得這些農產品。負責與農民打交道的社區聯盟(Community Alliance)總幹事埃文·威格(Evan Wiig)說:「當你是個農夫,你所栽種的農作早已長在土裡,就必須超前部署,不能驟然改變主意。」

疫情讓加州許多在地農家的生存備受挑戰(照片來源:pexels)

社區支持農業 在疫情期間帶來一線生機

2021年3月26日華特斯在邁克爾·迪莫克(Michael Dimock)的Podcast《翻轉餐桌》中說:「我正嘗試組織網絡,串連那些需要在家下廚的人,我們現在能跳過餐廳,幫助人們在自家廚房做飯。」藉由CSA社區支持農業機制,坎納德得以擴展市場,他在博伊斯溫泉(Boyes Hot Springs)附近咖啡廳的停車場擺攤,提供民眾外帶。除了農產品,坎納德還販賣橄欖油和來自朋友葡萄園的葡萄酒,及本地產的鮮花,他擁有100多位客人,不少朋友和鄰居也成為他的顧客。

CSA立基於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消費者每年投入時間或勞力支持農場,以換取一定比例的農產品。農民們說,正是這些在索諾馬縣 (Sonoma County)土地上串連出的關係,才使生存有了可能。新的草根網絡逐漸形成,更具彈性的數位行銷也已就位,提供農民活下去的機會。儘管新冠肺炎病毒帶來疏遠、隔離的氛圍,但地方也出現一線生機。

新冠病毒讓加州和各地家庭農場遭受沉重打擊,在養生風氣相當盛行的海灣地區,芹菜是首批被搶購一空的蔬菜,人們對新鮮且在地的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但要將農產品從農場端送到新客戶手中,就是一道難題。索諾瑪縣(Sonoma County)過去一直是農業地區,1970年代有機運動興起時,這個地區即是支持者之一。在1980年代,農業市集和CSA蓬勃發展,但後來這樣的發展被葡萄酒業的擴展併吞,且大部分的葡萄酒商都非在地財團。

社區支持農業機制在疫情期間幫助農民找到一個存活的方法(照片來
源:pexels)

根據2018年的農作物報告,6萬英畝土地用來種植葡萄,糧食作物的土地只占500英畝。因為土地價格飛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繁複的法規使得在此區開展業務變得更加困難,許多農民將高價值的精緻農作賣給餐廳。「農民總是在艱難的環境中求生,尤其是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我經常聽他們說,我已經盡我所能了,只求有好事發生。」威格說。

對於CSA農場而言,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威格表示,今年3月初,多數的CSA農家努力想將農產品賣掉,現在市場則是供不應求的狀態,有些農家還需要列出候補買家,甚至排到100多位,但對於那些尚未建立CSA制度的人來說,生意就沒這麼好了。「農產品市場是民生必要的產業,但由於人們不敢出門,人群減少了,銷售也隨之下滑。」威格說。

數位行銷在疫情期間助攻農產品銷售

社區聯盟介入,利用網站成為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媒介,他們為農民提供運作CSA的相關資源,包括軟體、相關法規、資金來源等等,並舉辦一系列4場的線上研討會,分享成功的CSA農場運作模式。

擁有250名農民成員的非營利組織「農場小徑」(Farm Trails)也加入競爭,該組織藉由舉辦農場交流和教育活動,已與農民和消費者建立長達47年的關係。就地避難令(shelter-in-place)(註一)發布後,農產銷售中心只好關閉,兩天後,「農場小徑」即在網站上新增欄位,邀請成員發布自家的產品,線上市集發布的頭兩天,網站流量增長了1000%。

社區聯盟呼籲食物銀行應該向在地農家購買食物(照片來源:pexels)

「農場小徑」執行長卡門·斯奈德(Carmen Snyder)說:「我們非常了解我們的農民,也會詢問農民,了解他們手邊有的農作,像是酒廠『酒作』(Spirit Works)有很多酒,就可以用來和薰衣草作物一起製成消毒用品,贈送給急救人員和醫護人員,其餘的則在當地的五金行販賣。」

在彭格羅夫(Penngrove)擁有英畝土地的「土狼家庭農場」(Coyote Family Farm),農場主人索尼婭·佩羅蒂(Sonya Perrotti)指出,許多人原本對CSA保持觀望的態度,現在則形成一股風氣。佩羅蒂透過CSA賣出許多農產品,新的數位行銷市場也帶來助益,現在她已售出100股並計劃擴大規模。

「餵食索諾馬」(F.E.E.D. Sonoma)是一個由70多家農場組成的食品批發中心,它的服務擴及灣區的餐廳,疫情爆發之際,便開始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將農產品裝箱,在帕塔露瑪(Petaluma)倉儲據點和縣內其他地方販賣。

富有遠見且具有生意頭腦的「餵食索諾馬」聯合創辦人蒂姆·佩奇(Tim Page)說:「當地的食物系統相當多樣化,這裡有很多小型農場,但過去我們並沒有支持這些農場,而現在正是我們試圖要做的事。」自從將餐廳供應業務轉換為CSA以來,「餵食索諾馬」從供應90箱蔬果增加到450箱,最終的目標將是1,800箱以上。

因為疫情,許多原本習慣外食的人都只好學習烹飪(照片來源:
pexels)

佩奇說:「我在洛杉磯長大,每個農場都消失了,如果大家不了解這個嚴重性,相同的事還會再發生。」這個體會在索諾瑪農貿市場得到驗證,由於病毒的關係,市場現在有嚴格的限制和防疫措施。「我們認為F.E.E.D會拯救我們。」歷史悠久的農場「保羅農家」(Paul’s Produce)的經營者肯蒂·威茲(Candy Wirtz)這麼說。

疫情重創的農場未來該如何走?

CSA模式可能會為全國各地像「保羅農家」一樣的農場帶來變革,可以肯定的是,加入「支持社區農業」對消費者來說,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意味著要吃當季的東西,並學習烹飪不熟悉的蔬菜,這些都是必須待在家所造成的改變。「人們只需要學會做飯而不是外出用餐。」薩克拉曼多(Sacramento)附近的「飽食農場」(Full Belly Farm)股東朱迪思·雷德蒙德(Judith Redmond)說。

鑑於對CSA的指望,「土狼家庭農場」的佩羅蒂說:「我希望社區支持農業能更穩固,不要回到之前的狀態,希望本地農業的重要性能維持住。」

為了幫助小農在疫情危機中存活,社區聯盟還提出紓困金的倡議。威格說:「通常只有少數幾個大型農場能獲得補助,或購買食物給非當地的食物銀行,在這同時,當地農民卻無法販賣自己的農產品,我們希望食物銀行應該向在地農家購買食物。」若是如此,這將達成雙贏,根據全國食物銀行網絡「餵飽美國」(Feeding America)的說法,自疫情開始,數以百萬計的糧食還在生產中,已有1,700萬人處於飢餓的狀態,這個數字可能達到6,000萬人。

飢餓的問題相當複雜,紅木帝國食物銀行(Redwood Empire Food Bank)的戴維·古德曼(David Goodman)直率地表示,當地食物相當昂貴,每年發送950萬磅的農產品,每磅成本約為9美分,運輸成本為3美分,需要餵飽8.2萬人,購買當地食物來滿足需求會是一種奢望。

新冠病毒讓各地家庭農場遭受打擊,人們對新鮮且在地的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但將農產品從農場端送到新客戶手中,卻是一道難題(照片來源:pexels)

購買當地食物意願低落的原因,乃是食物銀行系統與官僚機構糾纏不清,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可決定購買什麼食物,並從何處購買。由於距離的考量,聯邦政府傾向使用保存期限長的食物,例如:罐頭和加工食品、蘋果或馬鈴薯等蔬果。「如果我們需要當地食物,就必須制定計劃。」古德曼說。

這樣的計畫可將短期救災與長期韌性機制相結合,非營利組織「改變源頭」(Roots of Change)的執行長邁克爾·迪莫克(Michael Dimock),致力於倡導改變加州的食物系統。迪莫克表示,要為未來的災難準備糧食,政府必須參與其中。「改變源頭」現正倡議對含糖飲料徵稅,以幫助解決這類糧食問題。

迪莫克表示,面對持續增加的天災,除了疫情還有山火、洪水和因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災難,加州需要典範轉移幫助農場在多種天災威脅下生存。「未來幾個月,人民能有多大膽量要求真正的改變?我希望人們會變得更激進。」食物是人們賴以維生的基礎,儘管這一波疫情對農民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未結束,但彼此合作以及串連在地的網絡,可能會誕生出新型態的經濟。

註一:疫情期間,美國發布就地避難令(shelter-in-place),要求民衆除必要活動外,盡量待在家裡,這和很多國家的封鎖措施有很大的差異。

 

 

此篇文章為YES! Media所撰寫之報導,原文發表於2020年5月21日,譯者:吳欣芳,由YES! Media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文章來源:YES! Media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