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及少子女化問題夾擊,不只在台灣,世界各國都面臨這場銀髮海嘯的衝擊,國外的成功案例顯示社區不再只是一個讓長者安身立命、得以終老的地方,而是充滿潛力、無限發揮的空間,透過社區工作、社會創新、合作經濟或青銀合作機制,直接賦予長者扮演社區中舉足輕重的經濟貢獻者角色,高齡就業為社區所激盪的火花,不只翻轉長者生活,也翻轉社區,為長者與社區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日本的社區就是長者的舞台

社區,真能發展出高齡就業的機會?日本上勝町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在四國德島縣海拔500到700公尺的這個小山村,和日本所有偏鄉一樣,人口外流嚴重老化。1979年大學剛畢業、被派到上勝農協擔任農業經營指導員的橫石知二,某天到大阪青果市場交貨後,在附近壽司店用餐,見鄰桌女性對餐盤裝飾楓葉直呼「好美」,還用手帕把楓葉包起來外帶。他心想上勝町有滿山滿谷的楓葉,「何不來做葉子買賣的生意?」由於上勝町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代表的植物,可以是高級料理擺盤素材。社區中的長者們紛紛加入,拿著梯子攀樹、剪葉、學習如何善用電腦處理訂單,透過賣花葉,每人每月收入30萬日圓。

長者們忙著賣樹葉賺錢,當地老人院甚至因為沒人入住而關門歇業,上勝町老人比例雖然是全縣最高,醫療花費卻是全縣最低,當很多地方的老人領年金養老,上勝町長者還能繳稅金。長者就業不只有了信心,更開始關心社區穩健長遠發展,成為全日本第一個喊出「零垃圾宣言」的村莊,目標要讓所有需要掩埋或焚化的垃圾歸零,將垃圾分為13類45種居全國之冠,吸引全世界各地政府及民間組織觀摩,台灣的環保署也多次取經這個「零垃圾」的傳奇鄉鎮。

上勝町推動長者就業的成功模式,起源於年輕人發想創意,引導長者就業的青銀合作模式。這種深入社區讓長者就近工作,後來在日本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前副署長、現任社團法人台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賴樹立在擔任公職期間,曾到國外考察長者就業,對兩個國家印象最深刻,企業端是德國,對企業晉用高齡的獎勵措施及中高齡職位再設計;社區端則是日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深入各社區,提供長者在地就業的服務。

日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工作派遣流程是接受公家機關、家庭或企業的請託後,從會員中派遣適合的人選到委託單位完成工作。工作合約履行完畢之後,委託單位將酬勞付給銀髮人才中心,然後再由中心依據其工作的內容及成效,將一定比例的酬勞交付給被派遣的會員,稱為「配分金」。服務項目除了派遣工作,有些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亦提供輔導高齡人士再就業的訓練。針對不同地區的勞動力需求發展不同特色的課程,例如長野縣有阿公和阿嬤的保育員養成課程,埼玉縣有超市經理人的培訓等。

因此,在日本可以看到不少70、80多歲高齡者修水電、糊紙門,雖然只工作半天卻樂在其中。賴樹立說,高齡者要他們做太粗重工作或離家太遠,都會影響其工作意願,日本以社區為基礎所設立的銀髮中心,讓想工作的長者可以登記,並就其專長領域媒合工作,例如修復水電、做榻榻米、架隔板、貼壁紙等,「讓這些有專才的長者在社區以專才做出貢獻,對社區也有很大幫助。」

在日本可以看到不少70、80多歲高齡者雖然只工作半天卻樂在其中(照片來源:canva)

日本深入社區為長者創造工作的模式,賴樹立認為成功關鍵是建立相關保險機制,對於每位就業的長者都有提供完善的職災及財物損失保險,讓長者無後顧之憂。工作時若受傷有保障,如果修不好雇用者的物品或未符合需求,也由財務損失保險支出。「台灣絕對有這條件可以跟日本一樣,讓長者就業深入社區。」賴樹立說,台灣就算無法廣設銀髮人才就業中心,但每個鄉鎮甚至村里都有社區發展協會,可以賦予媒合就業的任務。

德國透過社會創新帶動銀髮微型工作

德國世界報(DIE WELT)2018年報導 ,德國65至74歲的工作比例,從2002年的4.2%,提升到2016的11.4%,成長將近3倍,工作形式以微型工作(台灣又稱部分工時工作)占47.5%最多,其次是創業24.8%;工作原因以工作有樂趣占24%最多,其次20%是賺錢,而希望跟別人保持聯繫、有被需求的感覺、挑戰自己則分居3至5名,占比都高過10%。「歐洲創新共學共創」創辦人王瑜君旅居歐洲多年,她表示,在德國根本不會聽到「下流老人」或「孤獨死」等社會名詞,德國不分年齡「都超級會過生活」,即使是高齡也同樣樂於學習、勇敢追夢,成功關鍵在於透過社會創新帶動銀髮微型工作,進而促進長者身心健康。

王瑜君說,在德國鼓勵跨世代合作,近幾年湧入數百萬新移民,許多銀髮族籌組團隊擔任移民孩童的世界爺爺、世界奶奶,付出關懷與陪伴,甚至教他們德語,新移民也反饋指導長者如何使用3C等資訊產品,長者不只是透過工作找到生活重心,同時也幫助社會解決部分的移民問題。透過社區共生的模式,讓居民一起開發出跟這個社區相關的資源與服務。

雖然德國的年金制度完善,長者較無經濟問題,但王瑜君觀察高齡者很懂得如何安排生活,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賺那份錢,而是為了志向,對於有經濟需求的長者也不是用救濟方式,而是鼓勵創業,造就德國民間很強大的力量,企業、NPO、合作經濟所帶動的創新影響巨大。在前德國總理梅克爾主政時期,社會創新成為國家發展利器,不只解決基礎生存的問題,且用多元方式創造機會,讓各年齡的人民都能有自主權跟尊嚴的生活。在台灣,政府也應該意識到「社會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德國的年金制度較完善,長者較無經濟問題,高齡者很懂得如何安排生活(照片來源:canva)

如何建立社會創新為長者創造工作機會,王瑜君認為合作經濟是可努力的方向,她舉北歐的富裕跟幸福快樂就是靠合作社,透過公民互助方式的合作經濟帶動社會前進。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也持同樣看法,他舉例國外有些地方將郵政投遞委託給地方居民組成的合作社處理,是台灣偏鄉或原住民鄉鎮可效法的,由當地長者共同組成投遞合作社負責送郵件,也不需再從市區派郵差送,創造雙贏。

韓國50 Plus長者人才的復興計畫

國外成功案例顯示青銀合作是未來努力方向,同時可以改善青年失業及老年就業問題,但該如何強化世代合作與縮減不同年齡間的隔閡與距離,前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郭振昌,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委託所做的研究「銀髮勞動力發展政策與現況研析─以英國、韓國、新加坡等國為例」,舉出韓國的模式值得學習。他提到韓國高齡化時程與台灣差不多,但政府投入的資源卻比台灣多出數倍,包括組織、經費、工作項目等。在韓國第二期高齡者僱用促進基本計畫(2012-2016)更支持加強中高齡者與青年之間的代際雙贏工作(an Intergenerational Win-Win)。

韓國從2012年開始在300家中小型企業,聘用熟練的中老年退休者作為年輕員工導師和教練,1600位退休專家,如工匠大師「現場教授」。另有工作分享計畫撥經費僱用青少年,填補中高齡者工作時間較短,或受訓期間出現空缺的經費。此外,成立代際雙贏委員會,討論如何結合中高齡者的資產和經驗與年輕人的熱情,包括工資、工時及僱用系統使代際雙贏。

結合中高齡者的資產和經驗與年輕人的激情創造代際雙贏(照片來源:canva)

此外,為使 50+ 世代對未來的生活有所準備,首爾政府設立「50 Plus 基金會(Seoul 50 Plus Foundation)」,負責整體的政策制定與資源連結、調動,領導首爾各區的「50+ 學校」與「50+ 中心」。前者是一個學習與諮詢的平台,提供課程使 50+ 世代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也創造各種再就業機會與輔導創業,甚至一對一的諮詢服務,訓練退休人士成為諮詢師,協助 50+ 世代設計退休後的第二人生;後者是坐落在首爾市各區的社區交流平台,提供社交空間並與當地社區結合舉辦活動,使 50+ 世代成為活躍社區再生的一份子,也促進 50+ 世代間的互動,達到鼓勵這族群參與社會的目的。

國外案例告訴我們,要促進長者就業必須要有新思維、新觀念和新視野,創造「創意高齡」,銀髮族並非都是社會包袱,老人也未必就是被照顧者、社會福利的依賴者。透過創新服務和社會設計,透過跨世代的合作,能翻轉老化的新價值。社會上這群資歷最豐富、經驗最老到的人口,如果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間延長,將會是龐大的人力新資源,銀髮也能帶來無窮希望。

 

指導顧問:周玟琪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洪敏隆

專題企畫:吳欣芳

 

延伸閱讀:

《高齡就業不必強求企業買單 社區反而是出路》

《社區開發微型工作 阿公阿嬤歡喜來報到》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