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觀點評論

志工是社區營造的活水 在地組織因志工更茁壯

文 / 鄭維棕(汐止文化網創辦人)

在汐止的四分尾山,有一處園區,生態非常多元,這園區原本是荒煙草地,自從2012年6月起,台灣美麗夷洲協會開始生態多元化的經營。目前園區生態相當豐富,也是許多在地學校的生態教學區,如此的成果除了協會長期的投入外,生態志工的努力更是有目共睹。雖然農委會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提供經費補助,但廣大的園區若沒有大量志工的付出,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多樣性的生態環境。

志工助汐止生態和人文研究

「四分尾山社區林業初階解說志工培訓」是協會結合汐止文化網、白雲社區、秀峰國小等在地團體,一起投入的志工訓練,培養許多志工成為專業的生態高手,落實在地人關心在地生態,並盡量保有原生生態的樣貌。目前不僅園區的蝴蝶種類非常豐富,讓四分尾山成為北部,甚至是台灣重建蝴蝶王國的重要基地。另外園區內的各種昆蟲也是俯拾即是,生態維護得相當完整。

透過多年的踏查,並結合志工的調查,台灣美麗夷洲協會陸續出版了《探索四分尾山紀實(一)》、《踏查四分尾山紀實(二)》等多本巨冊。受到經費限制,也是協會成員以志工的身分自掏腰包,挹注出版經費。目前這幾冊在地生態的研究書籍,更成為研究汐止學重要的參考書,對於豐富汐止在地學與文史研究功不可沒。

汐止四分尾山的園區有許多生態志工。圖為蝴蝶專家黃淑娥(中)介紹蝴蝶的課程(照片來源:鄭維棕)

歷史事件助汐止保有原始生態

屬於大尖山系的四分尾山,因山勢陡峭,其間有一條康誥坑溪,由四分尾山嶺為源頭,由東向西,因水切的作用形成峽谷型水道,在新台五線的宏國大鎮流入基隆河。日本統治期間,沿著這條小溪溯源而上,就是汐止著名的茶葉生產坡地,是過去汐止茶葉發展的歷史基地,這裡有說不完的水返腳歷史故事。

另外,1952年12月汐止發生轟動全台的「鹿窟事件」,當時政府動用軍警圍山大肆圍捕和追殺台灣共產黨,四分尾山更是慘烈。被當時政府視為台共基地的四分尾山,被軍警圍捕後,原本產業興盛的山區一蹶不振,更讓山區居民紛紛外移。也因為受此政治事件的影響,四分尾山區農耕不再,反而保有了四分尾山原始粗獷與動植物生態的豐富性。

同時在生態專家陳超仁、余有終、呂勝由及詹家龍等多位老師協助下,結合協會大量的志工,仔細做植物的鑑定與調查,讓四分尾山的自然資源調查有很豐富的成果。透過志工參與,更進行環境、古道、步道、動植物生態、文史資料踏查等。植物方面,管束植物就有166種,提供許多昆蟲棲息居住、食物來源、躲避天敵;另有蕨類15科25種;蝴蝶9科58種;蛾7科18種等。

志工創造願景 願景影響志工

在社區生態營造上,許多粗重和持續性的工作,如果沒有訓練大量的志工一起參與,根本不可能完成。特別是社區營造上,很多地方非常缺乏資源,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如果不能訓練志工投入,可說是荊棘滿布,尤其專業的工作更是艱難。因此,社區營造除了政府的資源外,非營利組織需要尋找更多的在地志工,而為了尋找這些志工,組織在願景上的論述、活動動員的能量,及人脈組織的擴張,在在都需要更有系統的經營。

組織一定要訓練更多志工參與社區經營。圖為四分尾山志工一起參與棲地的營造(照片來源:鄭維棕)

簡而言之,沒有志工,社區經營就沒有願景,願景的建立,要靠更多的在地論述,以願景去連結更多在地人願意參與。而組織的公益性、無私性和包容性,都是在擴張和尋人的過程不斷的被檢驗。因此,志工的加入、訓練,不僅對於在地經營相當重要,讓人力、資源可以更加強壯,來完成許多看似不可能且很有願景性的工作,讓更多的人因為認同而成為組織的志工。

同樣地,因更多志工的投入,組織不斷的被檢驗,組織的公益性也會越來越強壯,越來越透明,讓好的循環與善的循環不斷的滾動。滾石不生苔,組織對在地的貢獻,也會讓更多人看見,並且吸引更多人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Share

標籤: 汐止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 打造秀姑巒溪旁的河邊教室 馬躍.比吼帶孩子用族語開啟回家的門

    20 12 月, 2020

國際新知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 打造能源自主共生圈 A.I.做管家的生態社區不是夢

    11 1 月, 2021

  •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24 12 月, 2020

  •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13 12 月, 2020

觀點評論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中)—住宅合作社三角結構、模式及特色

    15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