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社區力公告
  • 徵稿啟示
  • 聯絡我們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社區力公告
  • 徵稿啟示
  • 聯絡我們
  • 訂閱電子報
  • 首頁
  • 專題報導
    • 活躍銀髮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失智友善社區
    • 鄰舍節特輯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50年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偏鄉教育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合作經濟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社區防災
      • 國際安全社區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地方創生
      • 地方,創什麼生?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兒少權利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社區情報
  • 觀點評論
  • 國際新知
  • 人物臉譜
  • 社區力映畫
  • 活動快遞
  • 人物臉譜

廢棄老屋說在地故事 邱淑雯為社區保存記憶

文/盧明正

五、六○年代的台灣,由農業轉型工商業社會,當時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特許某些工廠於農地興建,如今在新北市新莊區新樹路兩側,依然可見百事可樂、勤益、歌林、中華電纜、國產汽車等大型廠房,當時在此區域的勞工多達30萬餘人。

邱淑雯的父母是客家人,從新竹移居至此,上班的地方就是當時以生產「藍白拖」(塑膠拖鞋)的北華工廠,當時工廠員工有1,500人,她的爸媽原本在工廠附近租屋,後來在美華新村買了房子,戶數逐漸增多,成為1百餘戶的大社區。

生長在美華新村的邱淑雯說,因社區位於淡水河洪水平原一級管制區,曾被禁建五、六十年。市地重劃需扣除45%的土地面積,而美華新村每戶土地持份只有15坪,未達重劃最小開發規模,只能被迫領取約200萬元的補償金,若要以此補償金在鄰近區域購買相同坪數的房子根本不可能,於是她聯合社區居民一起向市政府陳情,訴求排除重劃並保留社區。

塔寮坑溪流經美華新村,鄰近菜園與鐵皮工廠交織在一起。(照片來源:盧明正)

塭仔圳市地重劃面積達468公頃,包括新莊台65線快速道路西側和泰山新北大道兩側,這一大片農地幾乎蓋滿了違章鐵皮工廠。1998年新北市政府發佈都市計畫採自辦重劃,2014年又發文將自辦重劃改成公辦重劃,並將社區規劃為公園綠地及道路用地。

帶領居民陳情 保住家園免拆
「塭仔圳重劃威脅了社區居民的居住權與工作權,但也因此凝聚了大家的情感與想法。」邱淑雯表示,剛開始居民們非常緊張,也出現不同的意見,為了維護自身居住權益並凝聚共識,居民經常聚集開會。2015年成立「美華新村自救會」,多次到新北市政府陳情。自救會有8名核心幹部,會議中所有攸關居民權益的事項,都會公告在活動中心門口的佈告欄,讓所有居民都能瞭解。

身為自救會召集人的邱淑雯說,因經過一年的陳情都沒有獲得回應,只好在街頭上演行動劇,幾經媒體披露終於獲得社會關注。起初,政府以為只是少數人不願意離開社區,便派員前來拍照查看,拍到一間滿是垃圾的廢棄屋子,媒體記者也前來報導,呈現社區環境髒亂不堪的景象,負面的觀感讓居民更加沮喪憤慨。

邱淑雯不僅為居民爭取權益,還為社區構築未來願景。(照片來源:盧明正)

居民們討論後,決定把那間廢墟般的房子整理乾淨。於是邱淑雯號召數十位居民花了3天時間,清出的垃圾量裝滿了4大卡車。屋子既已變得整潔,便商議作為社區活動中心,新北市城鄉局還輔助活動中心整修費15萬元;此外,持續3年半的抗爭也傳出好消息,新北市政府願意與居民代表協商,同意將美華新村排除重劃範圍,使家園得以保留。

把廢墟變成故事館
原本的廢墟,如今成為社區活動中心,大家稱之為「美華故事館」,舉凡居民集會、說明會、活動、演講等,不用擔心沒有場地。目前除了在此定期舉行居民會議之外,平常也邀請社會局及新莊社區大學的師資來此開設老人健診及促進健康等課程,每次上課約有10、20位長者參加。

為了加以美化,新莊有幾位熱心的青年主動彩繪牆面,將這個地區過去從農村到工廠的歷史記錄下來,「對於自己生活數十年的地方,希望把歷史記憶保留下來,或許就來弄一個可以說故事的地方。」邱淑雯說。畫面中有位慈祥的媽媽,雙手環抱著老式窗花,旁邊有小孩在溪邊玩耍,當中也有早期工廠生產的「藍白拖」圖像。彩繪的青年說,牆面上的媽媽形象就是以邱淑雯為範本,也是她的兒時記憶。

美華社區的居民都是早期從南部搬遷至此謀生的工作者,社區以外幾乎都是農地,還有許多三合院散落其間,十足的農村景象。邱淑雯回憶,有八成以上的成年人都在北華工廠上班,經常加班到很晚。當時鄰居們都會發揮守望相助、互助合作的精神,沒有加班的人就幫忙有加班的人照顧小孩,甚至下課後直接到鄰居家吃飯及做功課;社區媽媽們經常一起話家常,連去市場也會幫忙買菜,幾乎不分彼此,彼此的親密情感,甚至超越遠房親戚的關係。

邱淑雯念的是超過百年歷史的國泰國小,對於自己的成長環境有著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小時候她常與鄰居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由於有農田、溪流、小徑、樹林,躲起來就不容易被找到,大家也都覺得很好玩。每逢暑假男生就會組棒球隊與隔壁社區小朋友比賽,女生則在一旁玩扮家家酒,比賽後一起在休耕的農地上烤番薯,這就是最甜美的兒時記憶。她感慨地說,現今工商業社會,傳統加工廠逐漸縮小規模或遷廠到大陸,第二代子女大多都在台北上班社區榮景不復以往,大家互動機會減少,連過去鄰居彼此幫忙的感情也變淡了。

找回社區情感 綠美化環境
新樹路85巷是美華社區的主要通道,但巷弄非常狹小,連垃圾車也進不來,只能停在巷子口等居民出來倒垃圾。每當垃圾車來了,住在巷子口的居民就會按下社區專屬的「垃圾車鈴」,通知大家趕快出來倒垃圾,這就是居民發揮想像力,互助合作之下想出來的辦法。

社區鄰近有一大片農田,很多居民每天都要下田種菜,因此產生了「鄰居菜」(也稱媽媽菜)活動。邱淑雯說,2016年自救會曾辦過一場大型活動,社區媽媽們提供了50、60道菜,包括居民們、新莊社大的老師及志工都來參加。此後便定期舉辦類似的活動,由每一戶提供2、3道菜,彼此交換品嚐,如今演變成社區共餐模式,嘉惠許多長者的生活需要。而為了美化社區環境,邀請新莊社大的專業植栽老師,定期指導居民在活動中心附近空地栽種可食、芳香及特殊功效的植物。邱淑雯說,社區居民在一起生活已經數十年,希望到老都可以互助、快樂、和諧。「美華社區,讓我們一起變老!」

社區媽媽們定期舉辦「鄰居菜」活動,每一戶提供2、3道菜,彼此交換品嚐。(照片來源:邱淑雯)

Share

標籤: 社區動員老屋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營造點變營運點 留村青年林鍵樺成功踏出創生第一步

    13 12 月, 2019

  • 打死不退的山豬精神 李婉玲陪寶來居民走過漫長復健路

    14 11 月, 2019

  • 台南正興街經歷花開花謝 高耀威堅持繼續做種花人

    8 11 月, 2019

  • 異鄉人成了同鄉人 Mingalar par緬甸街楊萬利

    8 11 月, 2019

國際新知

  • 巨型壁畫令墨西哥社區魔彩盎然

    9 12 月, 2019

  • 社區報讓巴西人對國內最糟環境災難永誌於心

    19 11 月, 2019

  • 「小小魚」和他的鄰居們:西班牙的社區意識

    8 11 月, 2019

  • 不只集氣還要集力! 地球村零飢餓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連結大家一起來

    4 9 月, 2019

觀點評論

  • 社區大學 提升在地軟實力的文化基地

    2 12 月, 2019

  • 公共藝術也要有溫度──談公共藝術參酌在地文化的重要性

    8 11 月, 2019

  • 有錢就能推動公民參與?桃園與台中參與式預算的經驗比較

    29 10 月, 2019

  • 真正的溝通 讓我們與理想生活更近一點

    21 10 月, 2019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