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72歲邱秋嬌與68歲葉朝宗是花蓮縣新城鄉巷弄長照站貼布畫課的同學,重度老花的邱阿嬤與半邊中風的葉阿公,協作完成一幅名為《白斬雞》的貼布畫作品。邱阿嬤回憶過往歲月,7歲時被父母送去當童工,每到過年與老闆家人一起吃飯,餐桌上有一道白斬雞拼盤,因為雞胸肉太硬沒人吃,最後都是她一個人吃掉。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她愛吃雞胸肉,她說:「其實我也想嚐嚐雞腿、雞翅的滋味!」

基督教芥菜種會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習藝所內的巷弄長照站,經常有爺奶的身影在園區中穿梭,進行烘焙、健康促進、營養餐飲、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以及園藝輔療等活動,不時傳出琅琅笑聲。其中有一門「貼布畫」,是由芥菜種會與育田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合作的課程,開課至今已邁入第4年,芥菜種會社區發展處東區主任吳雅琴表示,每年課程主題不同,今年以「古早味」為題,將長者的生命故事融入畫作,過程中除了長輩開心並擁有成就感,也可以將畫作與家人朋友分享。

邱秋嬌與葉朝宗兩人合作完成白斬雞貼布畫。(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碎花布作成的每道料理 充滿兒時珍貴回憶

每一幅貼布畫的背後都是長者們生命故事的點滴,有一道名為「客家小炒」的貼布畫,運用各種顏色的碎花布拼黏而成,遠遠看去好似有豬肉、豆干、芹菜、辣椒、青蔥等食材,生動地躍然紙上。今年71歲的葉秀蓮,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父親則是來自桃園市龍潭區的客家人,從小在廚房幫父母親的忙,7歲就學會煮飯,長大後各種客家料理都難不倒她。結婚生小孩之後,她經常煮客家菜給小孩吃,即便現在小孩已在外地成家,每次回到花蓮老家,總會要求她要煮幾道客家菜來大飽口福,於是她用碎花布貼一幅《客家小炒》,讓小孩觀畫時也能回味她的客家菜廚藝。

62歲的簡秀錦是泰雅族人,她所做的《糖醋排骨》貼布畫,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她表示,糖醋排骨是媽媽的拿手菜,家中每一個人都很愛吃,媽媽怕她搶不贏哥哥、姊姊,都會預留一份給她。因此,每次她看到這道菜,都會想起媽媽對她特別的愛。現在她與女兒住在一起,偶而會將貼布畫帶回家製作,便會跟女兒說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今年73歲的李旺生已連續3年參加貼布畫課程,今年他獨力完成作品《鳳梨蝦球》。他回顧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吃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況鳳梨蝦球是一道海鮮名菜,除非參加朋友喜宴或去大餐廳才有機會吃到,對這道菜印象深刻的他特別以此為題製作貼布畫。他表示,3年來已完成數幅作品,雖然每年的指導老師與教法不同,但過程中都能訓練自己的眼手協調,再加上耐心,便能完成一幅好作品。

貼布畫課程會先讓長者分享自己的「古早味」生命故事。(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訓練長者眼手協調 健康事自己做

負責指導長者貼布畫的老師陳瑞禎,既是該長照站的志工,也是花蓮市明廉國小的退休教師,曾經學過畫畫及教過美勞課,也在社會上累積一些長者的教學經驗。上課時會將長者們分小組,讓組員先輪流發表對「古早味」的生活經驗,然後再由工作人員協助找尋相關的料理素材,並列印出彩色照片供長者參考。「我不會要求長者要貼得跟照片一模一樣,反而希望長者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陳瑞禎說。

一路陪伴長者製作貼布畫的芥菜種會社工柯瑞華表示,製作貼布畫的過程就是訓練長者眼手的協調性,或許有些長者眼睛不好或手部不靈活,但仍然要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做,即便慢慢做也能做出細活,最終能獲得完成作品的喜悅感。因此,當長者的家人或看護一起陪伴,就會提醒他們在旁觀看即可,唯有讓長者自己動手做,才是促進健康的不二法門。

貼布畫可以促進長者眼手協調與身心靈的健康。(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長者的身心靈健康永遠要擺在第一位。」柯瑞華強調,七、八十歲的長者們多半生活比較孤單,有些是失去另一半,就算有兒孫也未必同住,他們來到長照站與其他人說說話,增加互動,生活上有人陪伴,就不會覺得孤單。育田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花蓮中心主任周居禮表示,截至5月底,每位長者古早味貼布畫的個人創作已相繼完成,接下來進行的是相同主題的集體創作,由各長者另外製作10餘幅不同菜餚的貼布畫,再拼貼到一個大桌布,可望今年底對外公開展覽,展現長者們一年來精心創作的成果。

延伸閱讀:《社區開發微型工作 阿公阿嬤歡喜來報到》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熟齡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