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COVID-19疫情給台灣出了一個大考題,從公共衛生、醫療、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都打亂原有的秩序與步調,同島一命的疫情考區,如何集結各方智慧、資源與努力,建立共享共好的社區互助網絡,是疫情尚未明朗化前,對抗疫情的最佳行動。

曾是疫情熱區的台北市萬華區,從5月開始就由萬華社區協力聯盟透過民間組織、政府和企業的串連,即時回應因疫情帶來的各項難題。另外,投入社區工作逾10年的社福團體基督教芥菜種會(以下簡稱芥菜種會)也將「芥助網」的功能帶入防疫行動中,針對此次來勢洶洶的疫情,第一時間串聯社區共好點,推展「社區防疫共好行動」,支持所服務的弱勢族群。

即時防疫平台撐起弱勢者需要

2006年,立心慈善基金會串聯公私社福團體組成「萬華社區協力聯盟」,包括萬華的社福機構、社區大學、地方政府、宗教團體、醫療等60多個機構參與其中。5月19日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之前,萬華民意代表與熱心的民眾即已創建Line群組「萬華社福防疫資訊平台」,不少萬華社區協力聯盟串聯的在地組織在其中。

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社工黃素鈴表示,在這波疫情當中,各團體需要哪些資源都能在萬華社福防疫資訊平台提出,大家會想辦法一起解決。從疫情爆發開始,防疫物資是最大宗的需求,其次是弱勢個案需要的生活物資,也會透過該平台相互詢問跟討論,交流不同的資訊,例如有些服務個案需要施打疫苗,但社工沒有經驗,有經驗的人就能在群組分享施打的經驗,讓社工可以轉告個案如何做準備。

因應疫情發展出來的互助網絡,也即時為萬華社區協力聯盟推動近5年的「待用券服務」補足服務能量。萬華為疫情熱點,部分合作店家停止營業,造成有些弱勢個案無法在家附近兌換餐食,同是萬華社區協力聯盟夥伴的糖廍文化協會會長陳德君,便聯繫台北市政府尋求資源,為萬華弱勢家戶與獨居長輩提供防疫外送午餐「萬華社福便當」。

萬華在地組織結合外送平台,為弱勢家戶與獨居長輩提供防疫外送午餐(照片來源:陳德君)

一開始便當由復興空廚提供,後來改由萬華在地店家接手,並由外送平台和萬華人組成的防疫外送隊員運送。黃素鈴表示,有些送餐的外送員也是萬華人,因疫情影響無法工作,他們透過協力送餐,不僅為自己帶來收入,也幫助因居家隔離無法用餐的居民。陳德君說:「雖是緊急救助,但市府統籌資源時,也同時預見社區自助互助、社區經濟循環的視野,這點我很贊同,我們努力跟市府夥伴將萬華社福便當變成一項在地行動,也培訓萬華人成為防疫外送隊員,目前每天8位外送員上工,共12位輪班,我感受到無論是老萬華人,還是才住一年的新人都很投入這項行動,知道自己家鄉的平安要自己守護。」

尋常的用餐卻是某些家庭的痛

除了萬華區的弱勢家戶與獨居長輩的社福便當服務,此次因停課導致許多地區的兒童也面臨用餐問題。芥菜種會的社區合作夥伴新北市土城區的土城佳音教會,牧師娘胡慧媛長期關注社區中的弱勢家庭,此波疫情讓她感受到原本經濟弱勢的民眾,現在更顯無助。她說:「這波疫情在我們社區,許多家庭都受到影響,有些兒童出自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因政策關係,學校必須停課,孩子不能再吃學校供應的營養午餐,吃飯成了一項難題。」

看似尋常的用餐,變成許多家庭難以言說的痛,此問題不只存在於新北市,同為芥菜種會社區夥伴的新竹縣尖石鄉嘉樂基督長老教會服務同仁鍾佳岑也深有所感,她估計這次疫情可能影響超過7成教會所在區域的居民。她舉一個親身所見的案例:「我認識一個原本食物就很匱乏的家庭,三代同堂,阿嬤平時負責照顧兩個小學的孫女及生病的阿公,家用全靠兒子出遠門賺取微薄的薪資,薪水只有兩萬左右,現在又放無薪假,家中經濟大受影響,停課也讓兩個孩子無法像之前一樣吃學校的營養午餐。」

基督教芥菜種會透過各地合作夥伴,將「防疫物資包」送達需要的原住民手中(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黃素鈴觀察到「社會安全網」較少關注社區鄰里間的串連,像是在地店家、商圈或社區居民之間的非正式資源連結,然而,在疫情期間,此種在地非正式資源的串連,正是長期抗疫的絕佳武器。芥菜種會2019年開始就以社區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集結「社區共好點」的群力,號召全台有共同理念的愛心店家、夥伴教會、里長等,逐步建構社區互助網絡「芥助網」,串接在地需要與資源,一起投入防疫行動。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儘管台灣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芥菜種會即結合社區共好點,以「兒童待用餐」方式,共同合作解決國小兒童的餐食問題。芥菜種會社區發展處處長李士青說:「疫情期間,不少民眾失去基本收入,甚至影響到基本生活需求,我認為社福團體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的議題,也應該給予實質協助。」

兒童待用餐、物資包陪弱勢者挺過疫情

胡慧媛認識一名患有地中海貧血症的婦女,她需要撫養4個孩子,家中還有仍在唸書的弟妹,唯有依靠丈夫一人工作,供應家中9名成員,生活可說是捉襟見肘。5月疫情爆發之際,她立即連繫芥菜種會,為這個家庭的孩子申請兒童待用餐。她說:「孩子一天能食用午、晚兩餐的待用餐,對弱勢家庭有實質幫助。」芥菜種會在社區裡有連結不少愛心店家,孩童的餐食選擇也可以很多元,有麵包和飯糰,還有熱騰騰的自助餐。

除了兒童待用餐服務外,芥菜種會也緊急募集「抗疫物資包」,內容包括:白米、麵條、泡麵、油品、罐頭及肥皂,提供給因疫情收入中斷的弱勢家庭,以填補家庭物資急缺的困境。另外,也啟動「抗疫急難救助金」,會先對求助者傳達政府紓困資訊並輔導如何請領,若無法符合政府紓困政策的對象,則進行「急難救助金」發放評估。

基督教芥菜種會募集「防疫物資包」,協助弱勢家庭度過物資缺乏的難關(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李士青指出,儘管政府的紓困方案非常多,但對於本來就是社會底層的人而言,可能沒有勞保,平常以打零工維生,收入不穩定,也難以舉證自己薪資所得減少,這樣的民眾很有可能無法獲得紓困補助。因此,儘管現在紓困方案一一公告,各縣市地方政府也有調整跟加碼,仍有許多人在貧窮邊緣苦苦掙扎。芥菜種會的現行方案,即是希望彌補政府不足之處,協助那些無法請領紓困或不在紓困政策惠及之列的需求者,伸出援手陪伴他們度過難關。

雖然疫情讓社交距離成了人際交流的現狀,但因疫情而生的「社區互助網絡」儼然正在成型且變得茁壯。黃素鈴表示,這一次疫情的關係,許多組織都需要在家上班,有些防疫物資即使送達也無人收件,或物資數量龐大,組織也沒有空間存放,因此有些在地店家,像是「萬華大水溝二手屋」、和賣涼粉的「涼粉伯」,都無償提供自己的空間作為倉儲,讓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的夥伴使用。如此友好關係,都是過去由組織透過活動或服務方案,與在地店家長期交流發展而成。

社區商家都無償提供自己的空間作為社福團體防疫物資的倉儲(照片來源:劉大明)

社區互助網絡的形成,仰賴於每位居民願意在疫情期間,付出自身的資源、知識、時間或人脈,在台灣疫情尚未明朗之前,除了做好自身的防疫措施,能讓台灣在這波風雨中屹立不搖,也唯有倚靠社區建立起強壯的互助網絡,若能持續維持這樣的在地互助網絡,勢必能加速修復台灣因疫情帶來的傷口,讓你我安心的度過這場「台灣大疫考」。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吳欣芳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抗疫物資包經費|☛

☛|弱勢家庭抗疫急難救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