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社區公共參與不缺席 新住民當里長也可以

走進台北市北投區大同里里辦公室,里長黃澤雙用手機跟長者解釋振興券如何綁定敬老卡及使用,反覆解釋,長者仍是不解,她耐心說明:「沒關係,如果有人不是我們這個里的,我一樣可以幫忙處理,一起帶過來就是了!」

參與社區 在地人給協助

1976年生的黃澤雙是廣東省普寧市人,1999年嫁來台灣,她在2018年「9合1選舉」中勝選,成為台北市首位無黨籍陸配里長。出來競選里長一職,原非黃澤雙的計畫,她的丈夫王錫海2006年選上里長,黃澤雙便陪伴丈夫一起服務里民,直到2017年王錫海因心肌梗塞在里長任內猝逝,鄰里間謠傳是自殺,黃澤雙不甘這些流言蜚語損傷丈夫的名譽,便決定出來參選,承接遺志。

依照《選罷法》,無論中央或地方層級選舉,新住民必須歸化取得我國國籍或設籍10年之後,才具資格登記為公職人員候選人。黃澤雙取得身分證逾10年,擁有參選資格,她毫不諱言自己只有小學畢業,熱心服務的個性,讓她在鄰里服務如魚得水。她說:「里長的責任就是去幫助社區中生活比較辛苦的人,不要計較自己的付出和收穫,用歡喜做的心去做就對了。」

早在2011年,台北市中正區東門里也有首位外籍鄰長,來自多明尼加的蕾妮絲,因為開朗個性,獲得當時東門里里長劉兆琳邀請,擔任鄰長一職。蕾妮絲說:「我在社區裡當志工時,劉里長覺得我很開朗,又和大家相處得很好,就邀請我,一開始我連鄰長要做什麼都搞不清楚。」

新住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需要克服生活習慣、語言差異和文化衝擊。日常在柴米油鹽中打轉,若想參與社區事務,就需要有在地人協助。以黃澤雙而言,丈夫擔任里長期間,她已相當投入地方事務,耳濡目染社區大小事;蕾妮絲則是因為里長劉兆琳的緣故,讓她有機會深入看見台灣社區樣貌。

行動力十足的黃澤雙常號召社區志工打掃環境,維持整潔。(照片來源:黃澤雙)

關懷長者 台語客語都會通

在劉兆琳的帶領下,蕾妮絲加入社區服務工作,定期巡邏社區巷弄,關懷獨居長者。蕾妮絲說:「東門國小附近有很多老人住在那邊的矮房子,晚上我們會去看老人家有沒有吃飯或吃藥,有沒有關瓦斯,我會用台語和客家話跟老人聊天,真的很好玩!」

談起獨居老人,蕾妮絲的表情顯得更溫柔,在台灣因為子女都要上班養家,很多人需要請外籍看護工照顧家中長輩,社區中經常會看到來自越南、菲律賓或印尼的女孩,放下自己國家的雙親或小孩,來到台灣協助照顧長輩,「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她們的付出。」

身處高齡人口占將近4成的大同區,黃澤雙說:「除了老人共餐和聯誼活動外,也需要細心觀察社區長輩的需求。」社區巡守隊有個70多歲,患有口腔癌,單身的志工溫先生,長期靠著舉牌子臨時工餬口,一天賺800元,舉牌的工作不穩定,身體狀況也不佳。黃澤雙細心為他安排住進社區的廟裡並協助廟務雜事,先讓他有落腳處,後來也介紹他到新北投公園擔任清潔工作,至此溫先生每個月才總算有穩定收入。「這樣子幫助他,我相信他之後的生活就會很幸福美滿並多存錢,為自己的老後做打算。」

相較於里長職務,儘管鄰長是無給職,蕾妮絲總是樂此不疲,細膩地觀察社區大小事務,像是消防車或救護車是否進出順暢,或夜間巷弄是否安全,甚至防災演習等訓練。她笑說:「社區怎麼防災、怎麼避難,這些都需要上課,也需要演練,那時候的我真的好忙,常常都不在家呢!」現在蕾妮絲已經不住在東門里,即使現階段的她並沒有擔任鄰長,但個性開朗好公益的她,也一樣扛起社區主委一職,繼續為居民服務,她笑說:「我已經當管委會的主委快第三屆了,主委負擔還更大,因為還要管錢啊!」

來自多明尼加個性開朗的蕾妮絲,社區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關心的焦點。(照片來源:吳欣芳)

公民參與不易 惡質選舉文化是打擊   

回想初來乍到台灣的辛苦,到投入地方選舉時,黃澤雙感受到社會環境對陸配並不友善,選舉之際,很多人都在「大陸配偶」上大作文章,對手頻喊「支持台灣女兒,票投台灣人、別投大陸人」、「不要給中國人管」等訴求,鄰里間也有謠言說,只要黃澤雙當選,就會回中國大陸,甚至捲款至中國等,每每聽到這些不實言論,都讓她深感挫折。黃澤雙說:「當我嫁過來時,中國的身分就已註銷了。而且我在這裡服務這麼久,難道真的會如他們所言,當選後就回中國嗎?」

針對惡質的選舉文化,立委羅美玲以過來人鼓勵新住民:「面對選舉時,不管你是台灣人或新住民,都會碰到惡意攻擊,不用太在意這些言論,只要有心服務或參與,新住民也能做得很好。」除了新住民參政上的不友善,新住民的公民參政權也值得探討。外籍人士歸化成中華民國國民後,並沒有擁有公民的參政權,因為國籍法和選舉罷免法規定,新住民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滿10年者,才能成為公職人員候選人。

出生於柬埔寨的第九屆立委林麗蟬曾在任內提案希望下修10年門檻,她認為新住民在台也會遇到法律或權利問題,新住民在公共事務上發聲更有其必要性,若中央公職人員選舉現階段仍無法鬆綁參政年限,那麼有沒有可能放寬村、里長等基層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尊重差異 創造更平等多元社會

儘管來自不同國家,從政之路不同境遇,但蕾妮絲與黃澤雙兩人在台灣皆逾20年,對於台灣鄰里間的互動,倒是有一致的觀察。黃澤雙表示之前住在廣東汕頭,都是跟鄰居玩在一起,彼此也都熟識;蕾妮絲居住的多明尼加,鄰里間的關係更是密切,她說:「在多明尼加如果你一個人不想煮菜,可以找鄰居一起來煮,所以常常有機會去鄰居家,但在台灣,沒特別的事,不太可能會去鄰居的家中。」

「有可能我們外國人比較熱情一點,台灣人如果不認識對方,就會存在界線。」蕾妮絲補充,現在台灣人有很大的改變,更能接受不同的文化和觀點,這點有別於過去。談起台灣與母國在人文風情上的差別,或許因為兩人都有類似經驗,所以都相信,即使來自同一國家,還是存有個別差異,唯有尊重,不以國籍分別,才能讓台灣社會變得更美好。

蕾妮絲也鼓勵新住民,即使政府已經提供許多資源,然而要真正融入台灣社會,就要從愛你的家人開始,再愛鄰居,慢慢地就會擴展愛整個台灣,如果沒有愛上這片土地,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也無法融入。她建議政府提供已有居留證,但未取得身分證的新住民社會福利保險,未來新住民若碰到事故或意外,也能有一份保障,處理突如其來的變故。針對此點,衛福部在2019年也擬修法,讓未取得國民身分證的新住民,能加保國民年金保險,但目前納保細節尚未公布。

藉社區老人共餐鼓勵長者多交流,黃澤雙(黃色上衣站立者)也會主動融入其中。(照片來源:黃澤雙)

一個友善移民環境,就像一份「沙拉碗」,每樣蔬菜、水果保有各自特質,卻吃出不同滋味。如同在台灣的新住民,無論來自中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泰國或其他國家,都能保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就能建構出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多元文化社會。若能從尊重開始,接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住民,相信台灣社會會有更多黃澤雙與蕾妮絲,成為守護台灣社會的生力軍。

 

指導顧問:潘淑滿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吳欣芳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

Share

標籤: 公民參與新住民新移民社區發展社會參與鄰長里長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