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對台日來說,都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在台灣,這一年的高齡人口將達到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早在2007年就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在2025年則面對戰後嬰兒潮世代全員邁入75歲以上,勢必帶給長照體系嚴峻的考驗,這被日本政府稱為「2025問題」。

為因應2025年的挑戰,日本政府在2012年起推動「在地整體照顧」,也就是整合社區中的醫療、照顧、保健預防、居住、生活支援等資源,形成強調照顧與互助的「在地整體照顧系統」,讓住民可以在社區中安老。其中,與社區緊密相連的「在宅醫療」,便是在地整體照顧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在過去,由於基層開業醫師多不願意投入在宅醫療,以及醫師與照顧管理師之間缺乏連結,使得在宅醫療長期陷入瓶頸。

在宅醫療連攜據點 串聯醫療、長照與社區

自2012年起,日本開始辦理「在宅醫療連攜據點」(註一),連結醫療與長照體系,以及其他社區在地的資源,讓在宅醫療開始蓬勃發展。在宅醫療連攜據點可以是地區的醫院、開業診所或醫師會,其被賦予的5大任務分別如下:

  1. 解決多職種連攜相關的議題
  2. 提供在宅醫療從業人員相關的支持服務
  3. 多職種合作以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 提供在宅醫療相關教育講座啟發社區民眾
  5. 在宅醫療相關人才培育(註二)

所謂的多職種連攜,也就是據點連結社區中從事或者尚未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藥師、居家護理師、職能治療師、諮商師與社工等,一起交流學習與合作,使彼此建立良好的關係,跨越過去醫療與長照間的藩籬。除了多職種連攜,社區居民的再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在宅醫療連攜據點時常舉辦相關教育講座,讓居民理解在宅醫療的精神,進而改變就醫行為。

在《醫療介護綜合確保推進法》於2014年通過後,在宅醫療連攜據點開始有穩定的財源支持。2015年,日本政府將在宅醫療連攜據點定位在《介護保險法》的社區支援事業中,並明訂於全國的市町村(相當於台灣的鄉鎮市)實施以下8點措施:

  1. 掌握社區的醫療與照護資源
  2. 找出在宅醫療與照護連攜的課題,並探討對策
  3. 推動在宅醫療與照護無縫接軌的體制
  4. 支援醫療與照護相關工作者的資訊共享
  5. 支援在宅醫療與照護連攜有關的諮商
  6. 規劃醫療與照護相關工作者的教育與交流
  7. 於社區廣設在宅醫療與照護體系、並提升社區居民的認識
  8. 啟動在宅醫療與照護連攜相關市區町村的合作(註三)

總括來說,由於在宅醫療連攜據點的出現,讓醫療、長照與社區其他資源能更有效率的合作與整合,同時也觸及更多的社區居民,讓「在地整體照顧」成為可能。在宅醫療連攜據點並因地域的差異發展出不盡相同的面貌。

在宅醫療連攜據點的出現,讓日本的醫療、長照與社區其他資源,能更有效率的合作與整合,幫助失能者。(照片來源:https://pxhere.com/

成功案例1 橫濱市西區的「在宅醫療輔導室」

橫濱市為神奈川縣縣治,人口達374萬,是全日本人口最多的市。自2013年起,橫濱市開始在西區設置「在宅醫療輔導室」,並在兩年半內於全市18區完成佈署。以西區的「在宅醫療輔導室」為例,據點本身是居家護理所,並與在地的醫師聯會合作,設置在醫師會館內。

平時有兩位具備照管專員資格的護理師常駐據點,主要是為即將出院的患者介紹在宅醫師,以及為負責在宅照護的「在地整體支援中心」提供醫療上的建議,並與醫師聯會的在宅醫師拜訪社區的開業醫師,徵詢進入病患家中訪診的意願。

例如:社區的醫院一旦有難以掌握的出院案例,醫療社工就會邀請輔導室室長前往醫院出席協調會。輔導室室長在醫院中以照顧管理專員的身分接受諮詢,並決定到府服務的具體日程。

截至目前,西區的「在宅醫療輔導室」已為醫院及照管專員進行超過600次的輔導與支援。從事到府訪診的開業醫師也從原先的21人,增加為28人。對橫濱市來說,「在宅醫療輔導室」已產生一定的成效。未來的重要課題將會落在牙醫師與藥劑師的合作,以及資訊該如何更有效率的共享上(註4)。

成功案例2 橫須賀市的「海鷗廣場計畫」

橫須賀市坐落於神奈川縣三浦半島,其在宅醫療體系相當完整,長者的在宅過世比例也長期高居日本前五名。橫須賀市的在宅醫療連攜據點,特點在於市政府與市級醫師會的角色。以2012年市政府申請中央經費開辦的「海鷗廣場」為例,市政府與醫師會密切合作,一方面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和會議來推動跨專業合作,包含集結醫療、護理、社福和行政人員的居家療養合作會議;安排在宅醫師見習與居服照管專員研習;將社區醫院指定為「地區據點」,打造到宅醫師及照護人員的聯絡網;出版在宅醫療禮儀規範集等。

另一方面,市政府也與醫師會共同舉辦社區分享、製作居家療養手冊,甚至出版橫須賀市專屬的生前預立計畫,來讓社區居民更了解在宅醫療與在宅過世的理念與行動(註五)。透過市政府與醫師會的努力,行政機關、醫師會和醫院間共同推動在宅醫療連攜據點,讓跨專業合作、醫院和診所合作、醫院和社區合作成為可能,進而形成全面性的「在地整體照顧」。

成功案例3 靜岡縣的ICT資訊通訊系統

相較日本大多數的在宅醫療連攜以「市」或「區」為單位,靜岡則是以「縣」醫師會為號召單位,並以E2 net(靜岡病診連攜網絡)與ICT(資訊通訊系統)建構全縣的整合網絡。早在1990年代,靜岡縣醫師會便開始發展E2 net 聯繫系統,將醫院、診所,甚至是消防隊連結起來。醫院和診所可以針對病人病情交換情報,消防隊若接到 119 電話,則可以先聯繫醫院或診所,藉此達到連攜的目的。

E2 net 聯繫系統在推動幾年後,靜岡縣醫師會也思考到醫療和長照必須結合。因此像是照管專員、諮商師、社工,以及社區的商店、郵局、水電相關等行業也納入系統之中。在2012年日本中央開始推動在宅醫療連攜據點後,靜岡縣醫師會也同步參與,並奠基於過去E2 net的整合網絡,在2016年向中央政府申請經費,建置強大的資訊通訊系統(ICT)。

ICT是一套資訊共享的系統,以出院個案轉介流程為例,出院準備護理師可以在 ICT 系統上看到提供在宅醫療的單位名單,從中選擇在宅醫師、居家護理所、照管專員團隊;並透過系統內的對話工具,詢問對方是否有意願接手個案的照顧,以及跟對方確認出院準備會議的時間,請對方來到醫院面對面開會。若無法面對面討論,ICT系統也有多方視訊模式,供醫院端、在宅醫師端、居家護理師等人進行視訊會議。此外,ICT系統也可以儲存各種重要的溝通文件,包含醫院醫師所寫的轉介單、出院準備護理師的文件、照管專員所寫的照顧計畫等(註六)。

雖然在日本各地,也可以看到數個醫療單位共同使用的ICT系統,但以縣為整合層級的大規模共享系統,僅見於靜岡縣。這也使得系統一推出,就受到全日本的注目。

共生社會下的在宅醫療連攜據點

由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日本的在宅醫療連攜據點於在地整體照顧的架構下,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社區模式,包含地方政府、醫師公會、各種專業工作者,以及社區民眾都參與其中。藉由在宅醫療連攜據點的遍地開花,日本的研究顯示,有願意提供在宅醫療服務的診所較過去增加60%(註7)。

自2017 年起,日本在地整體照顧的方向,也從原本著重的社區高齡者,進而擴大到建構「共生社會」(註8),亦即需要在地整體照顧的不再僅是高齡者,還包含失能者、重症兒,以及在社區中未能得到良好照顧的所有需求者。這也代表在未來的日本,在宅醫療連攜據點的角色將更為吃重,不僅要成為醫療與長照間的橋樑,同時也需連結社區中其他資源,使社區成為長者可以安老;失能者、重症兒以及其他需要良好照顧的社區民眾可以安居的所在,真正達到在地整體照顧所強調公助、共助、互助、自助的核心精神。

無獨有偶,台灣也即將迎來超高齡的社會。對此,日本的在宅醫療連攜據點,或許可作為台灣在推動社區醫療與在地整體照顧的重要參考,建構屬於自己的「共生社會」。

日本在地整體照顧的不再僅是高齡者,還包含失能者、重症兒,以及在社區中未能得到良好照顧的所有需求者。(照片來源:https://pxhere.com/)

註一:在宅醫療連攜據點雖然於2011年就開始啟動,但仍屬試辦期。真正全面性的啟動是2012

年,也被日本視為是在宅醫療推動元年。

註二:李宜芸,《醫療與長照的橋樑在哪?日本從「在宅醫療連攜據點」找到解答》(台灣在宅醫療學會)。2020年2月5日取自https://tsohhc.org/2017/05/17/interview01/

註三:張凱評、楊千慧、余尚儒,《在宅醫療系列(4)—日本在宅醫療的跨專業合作對台灣的啟示》(台灣老年學論壇38期,2018:3)

註四:朝日新聞2025衝擊採訪小組,《2025長照危機:理解在宅醫療實況,起造一個老有所終的長照美麗島》(商周出版,2017:292-295)

註五:張凱評、楊千慧、余尚儒,《在宅醫療系列(4)—日本在宅醫療的跨專業合作對台灣的啟示》(台灣老年學論壇38期,2018:6-7)

註六:張凱評、楊千慧、余尚儒,《在宅醫療系列(4)—日本在宅醫療的跨專業合作對台灣的啟示》(台灣老年學論壇38期,2018:5-6)

註七:李宜芸,《醫療與長照的橋樑在哪?日本從「在宅醫療連攜據點」找到解答》(台灣在宅醫療學會)。2020年2月5日取自https://tsohhc.org/2017/05/17/interview01/

註八:日本預估在2040年將面臨更嚴重的高齡、少子、獨居、缺工等課題,因此建構「共生社會」是刻不容緩的工程。

採訪撰文:張以牧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