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燈光投射在舞台上,展開一幕又一幕的生命故事,訴說的可能是一個14歲未婚媽媽情感撕裂的過程,以及從來不為人知的深刻情感;也可能是沒感受過被愛的嗑藥少年,第一次被愛擁抱的震撼……當中的辛苦難以言喻,「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卻為這群青少年撐出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呈現生命經驗,並且被關心、被看見。長期從事戲劇治療的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張志豪感性的說:「對他們最療癒的力量就是愛,我很慶幸自己這幾年把力氣都花在做這件事情上」。

1979年「英國戲劇治療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Drama therapy)將戲劇治療定義為「一種協助個人瞭解並減緩社會及心理問題、精神疾病與身心障礙的方法,促進個人或在團體中以口語與身體溝通的創造性架構接觸自己,並做象徵性的表達。」透過掌握劇場表演、個人創造力訓練和心理治療歷程,對個人的心理進行深層的探索。

在英國赫特福德大學接受戲劇治療正規訓練的張志豪學成歸國後,因與一個長期陪伴青少年的好友談話,引發他帶領青少年演出自己故事的想法,這也是他進入社區工作的開始。這條漫漫長路走了十多年,最早服務的個案,如今都將從研究所畢業了。

戲劇是透過動作而呈現的一種藝術,戲劇治療則是透過角色扮演的過程,學習整理自我的生命經驗。(照片來源: 臺灣戲劇復原力協會)

戲劇治療喚醒沉睡生命

進入社區陪伴一群高關懷的青少年,把原本被邊緣化的他們從沉睡的生命中喚醒,透過戲劇治療重新認識與整合自己。在戲劇營「我的下一站」分享中,曾經迷途的少年建佑說:「我要找回『家』的感覺,要試著經營跟爸爸的關係」。從2003年西區少年服務方案的「真的有自傳劇團」開始,到2013年正式成立「臺灣戲劇復原力協會」,孩子們有了家一般的歸屬感,張志豪表示:「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就是經驗到愛,所以希望他們能夠有一個家的感覺」,他也致力協助青少年破繭而出,帶著他們到不同的學校或社區分享,每個邊緣的生命經驗,透過戲劇治療,讓他們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相信這是生命中極美好的祝福。

張志豪表示,個案能從故事裡與他人產生合作經驗,並讓這經驗回到過去跟自己的生活經驗連結,最後他再回到生活中產生新的行動,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治療。於是,所有的治療最終都會落在一個有力量的位置,對戲劇治療來說不是表演,而是行動。

「戲劇治療」幫助人們透過虛擬的舞台,嘗試心中的夢想,然後回到真實生活中發生。(照片來源:臺灣戲劇復原力協會)

台灣更適合發展「社群劇場」

除了服務青少年,張志豪也進社區帶領新住民婦女的劇團,以及在安康社區做過老人關懷。雖然在社區遊走,也做過「社區劇場」,但他卻認為台灣要做的應該是「社群劇團」。因為台灣人安土重遷,居住習慣跟國外不同,外國人的性格中,多半靠著自己的力量,18歲就離家是理所當然,所以到一個地方,就不會直想著要回老家,反而會在那個地方開始新的認同,但東方人則較會有回老家的想法。他以自身為例:在他居住的大樓裡就有40%是租屋族,如果跟這群人講社區,其實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如果有錢就會買房子,隨時都打算搬家,這就是台灣的社區認同跟國外相異之處。

張志豪也提及,通常社區劇團在台灣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在對的人、地點、時機和資源中成就出來的,因此,「社區劇團」真正要做的,是在不對的人、不對的時機、不對的地點等條件下,如何創造出可能性。以租屋族為例,也許對社區不夠認同,無法形成社區意識;但他們有共同關心的議題,也許是買房的壓力、租屋的甘苦等,就可以用戲劇作為討論的媒介跟方法。實際上,身處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讓人們跟網路社群好友互動的次數比鄰居還要多,「社群劇團」的發展反而可以將關注相同議題的人帶到一起,甚至共同發展出一些行動或解決方案,這或許是個更廣義的社區概念。

張志豪認為治療有兩層意義,一個是症狀的解除,另一個是人的成長,應該彼此扣合。他認為回到根本之處──人需要治療就要反問「人為什麼會生病」?原因有二,一是自我內在,另一個是與環境互動。一旦自我或環境失衡,人就會生病。讓人多待在這些好的環境裡,就能幫助其成長復原。包括戲劇治療在內的所謂「多元治療」(註一)都來自於生活中的元素,所以每個人其實都有權利,也應該要有資源好好去過一個精彩的生活,而「戲劇治療」即能幫助我們透過虛擬的舞台,去嘗試我們心中渴望的夢想,然後回到真實生活中去發生。

透過戲劇治療的覺察,讓我們的生命更清晰,更能和身邊的人建立關係(照片來源: 臺灣戲劇復原力協會)

註一:舉凡園藝、冒險、寵物治療等「輔助治療」,以及藝術(繪畫、創作)、音樂、舞蹈、戲劇等「表達性治療」,都屬於多元療法的範疇。

 

採訪撰文:吳素華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兒童遊戲治療設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