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吳欣芳、盧明正、張以牧
隨著世界變得越趨多元且瞬息萬變,單一的觀點已經無法解決社會上各式各樣複雜的問題。1995年聯合國鼓勵青年實際參與國家與社會發展行動,列出青年參與社會生活和決策等10項重要公共議題;2015年,聯合國再提出全球永續發展的17個目標,並由「國際大學校長協會」發起大學將此目標融入教學與研究的發展策略,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說道:「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因此,除了教學、研究之外,大學如何善盡社會責任,亦屬高等教育重要課題之一。以往大學為維護學術研究和教學自由的價值,都與社會保持距離,然而因著社會變遷,大學參與在地社區、社會甚至國際服務越顯重要,當大學走出學術「象牙塔」並有所貢獻,才能有效發揮功能與價值。
約莫十年前,教育部便鼓勵大學走出校園而推展數個計畫,像是「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等。近來台灣受到「社會創新」及「大學社會責任」等概念的啟發,更積極推行相關計畫,盼能促成大學與地方的連結,包括2012年科技部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以及2017年教育部啟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以下簡稱USR),都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同時也是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主持人陳東升表示,因大學數量遽增並達到高峰,且公私立大學都有國家資源支持,承擔社會責任對於大學而言是一個正面的發展方向,使大學能重新思考定位,發展自身特色。在探索知識外,透過連結在地議題,將能開展出更多以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為目標的課程,讓大學激發出更多的潛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理解所學如何應用在真實世界中,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大學投入能量 深耕在地
台灣目前有152所大專校院,約123萬名大學生,是促使社會進步的動力。為配合行政院「地方創生」政策,強化大學與地方連結,教育部最快將於2021年,在USR計畫中新增「地方創生類」,讓大學在區域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能真正扮演更關鍵及重要的地方智庫角色,對於在地產業、社區文化、城市與偏鄉等發展議題,投入學界能量深耕在地,促進區域發展、帶動創造價值。
「如果能在課程中,融入當地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拿到學位時,就有能力協助地方解決問題,地方就不會消滅。學校若能透過USR計畫走出校園與在地連結,參與社會創新和轉變,將能落實學用合一。」長期推動社會創新的數位政委唐鳳,回應地方創生議題時表示。
USR計畫總主持人郭耀煌則指出,目前地方創生134個優先推動鄉鎮之中,有52個落在USR計畫的社區,約占38.8%。USR也將連結地方創生政策,協助大學透過參與創生,協助產業進而解決人口問題。
郭耀煌多年來推動資訊軟體人才培育,發現台灣目前軟體人才不足,若能由大學規畫討論,將會是個翻轉的契機。他表示,目前台灣的地方產業,正朝向結合軟硬體及平台服務的多元創新發展,在轉型的過程中,大學若能做為產官學研社之間的橋樑,培養更多跨領域人才,將能研發出可應用於產業的創新技術。「透過USR的影響力解決社會及在地問題,不能短視,必須有耐心、永續的推動,各地大學若能協助地方人才的培育,讓產業升級,USR會是一個連結教學革新和社會實踐的好媒介。」
大學生創新能量 找到創生新路徑
大學走入社區歷時不算長,但已有不少亮眼的案例。由學校師生組成的團隊,紛紛走入社區,主動發掘在地需求,並協助解決問題,帶動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在過程中,也讓大學生感受到自己被社區所需要。
陳東升認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推動實踐社會大學責任可說是相當積極,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案例。無論是教師端、學生端甚至行政協調整合都相當完善,校內有20%以上的老師參與,每年開授約40門的課程,吸引1,000多位學生修課。若學生在修課結束或是畢業後,願意繼續深耕社區,將能讓社區增加更多生力軍。
例如位於埔里的桃米社區歷經921震災,便是透過暨南大學串聯政府、公民團體及在地居民的力量,成功打造為「生態村」。以科技導入農業的面向為例,因發現用傳統照明設備調控筊白筍會有耗電、光照不均等缺點,因此改以LED燈照明,有效節省40%的電費;也使用智慧水錶的智能監控,有效控制水溫、節電,讓最少的水資源達到最大產量;甚至茭白筍廢棄的殼也能用來製作肥料或生質酒精,藉此解決露天焚燒所造成的空氣汙染,運用循環再利用的概念減少農業廢材,創造循環經濟。此外,不只是以科技導入農業,暨南國際大學更以「民宿經營」、「咖啡體驗」、「農村餐飲」三大主題為切入點,協助桃米社區及大埔里地區,提升旅遊品質,讓社區的綠色經濟串連得更加完整。
修平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李文明說,他與學生在社區蹲點時,發現多數農民很會栽種農作物,卻苦無銷售機會,透過USR為農業加值,除了辦理農業技術講座、提升種植水準,也舉辦創生競賽,鼓勵師生一起發想,提出創意解決銷售問題,如今有許多創新的想法已被農民使用。學生在參與社區工作中,除了應用知識外,也融入科技與創新思維,優化傳統產學合作模式,解決學用之間的落差,盼能帶動社區經濟發展,找到地方創生新路徑。
當老師帶著學生一起面對社區場域的實際問題,學生便會感到自身知識能力不足進而引發學習動機。曾有學生發現農民遭受鳥害,便設計趕鳥器及手機監控程式;為了管控農作溫室,和百大青農合作,獲得跨領域的實作經驗。不僅解決了社區的問題,學生畢業後也可自己創業,如今亦有實例。
高雄大學建築系、設計系、金融系透過USR計畫,於暑假期間在高雄大樹鄉駐村。建築系學生重新拆解老屋的歷史及工法,幫助修膳;設計系學生協助繪製社區地圖,並以3D科技呈現鳳梨栽種手法,幫助旅客瞭解地方產業;金融系學生則將社區產業融入創新益智桌遊。學生們透過莊園音樂會、鳳梨桌遊、生態地圖、社區市集等方式與居民互動。
整合溝通和參與 一起走力量大
教育部表示,USR計畫使大學積極回應社會的需求,經由教師帶領學生盤點社區,讓學生更加瞭解自己身處的這塊土地,並共同參與解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此外,也鼓勵學校針對實踐場域的問題與需求,依自身之教學、研究能量及資源,與在地組織、企業團體及政府部門共同建構在地創新生態體系。
長期推動社區工作的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李婉玲,分享過往和學校合作的經驗,她認為計畫應注意相關政策的延續性與效果,且不能太偏重所謂的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以往KPI的設定,常導致社區和學校的合作無法持續,往往當計畫結束、執行團隊離開了,方法卻沒有留下來。因此透過整合、協調,促進在地居民公共參與,並整合資源網絡、深化夥伴關係,能透過社會創新協助地方創生,幫助學校與社區一起往前走,力量會更大。
大學進入社區,為地方加入創新及年輕的力量,也使學生在實作的場域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量,創造多贏。然而在推動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社區往往存在既有的產業條件和運作模式,如何將創新想法注入舊有的生態鏈中,對於學校可能是一大挑戰。因此瞭解社區真正的需求,找到著力點,才能讓師生融入社區時不會遭遇到太大困難。
大學要善盡社會責任,除了計畫要能接地氣外,最重要的是要體認到,這不是一個競爭性的計畫,而是一個合作型的計畫,必須彼此幫忙與學習,才能讓社區有正向能量之循環,守護在地創生幼芽。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