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專題報導 / 鄰舍節特輯

社區共好人許震詠和游麗軍的互利共生幸福哲學

文/吳欣芳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某些時刻像是電影裡的慢動作,時間整個慢下來,環繞在身邊的每個細節都變得更加細緻,而「真理」似乎也在那一剎那昭然若揭。

有人初次迎接第一個小孩,當新生命呱呱墜地發出洪亮的哭聲,曾經引以為傲的成就,再也顯得不足掛齒;有人首次親眼直視死亡的樣貌,人生輕重緩急的生命板塊在那個當下,也突然發生大轉移。

「我常說,很多人辛苦了一輩子,但很多時候,你原本以為你為此努力的對象,到了最後可能都不再相同。」99號幸福甜烘焙坊老闆許震詠說。

至於,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許震詠說話的樣子像極了日本的禪師,削瘦的臉龐帶著一絲堅毅,他相信當你經歷得越多時,你就越能知道生命的優先順序。

99號幸福甜烘焙坊的另一個合夥人是許震詠的好友游麗軍,一直以來他們都很關心社區的議題,但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大部分的心力都花在工作上面,能做的大概就是捐款;然而當生命的厚度加深了,如何為社區做更多的事情,就成了在心中盤旋不散的念頭。

游麗軍一開始是跟著醫生朋友到新竹、台東和南投義診,但因義診在台北接受度不高,她於是參加了台北市城市農夫課程,利用興安社區的閒置空地,邀請社區民眾一起做共耕,讓退休或是獨居的長者有更多機會與人接觸,也讓生活有了目標。

共耕最重要的並非產量,而是過程中人際的連結,他們會舉辦成果發表,邀請鄰里一起享用收成的蔬果,社區許多長者也能透過這個機會重拾鍋鏟,端出自己多年不再料理的壓箱菜餚,與街坊鄰居分享。

每個人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苦甜交雜,尋常不過,但日子能過的生意盎然的秘密,卻也藏在日常茶飯中,共耕可說是重新建立人們與土地的連結,從產地直送餐桌的酸甜熱辣,讓社區居民生活得像是個大家庭,饒富趣味。

99號幸福甜烘焙坊此次響應芥菜種會「2019芥助網鄰舍節之愛心店家提早打烊做好事」,帶領社區孩子DIY手作起司餐包,作為義賣品,所得回饋芥助網社區服務經費。

99號幸福甜烘焙坊提早打烊,帶著社區的孩子一起體驗手作起司餐包。(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同樣一個小時,企業能精準算出這一個小時帶來的產值和利潤,99幸福甜烘焙坊卻選擇讓營業額轉換成社區裡孩子們無價的笑容。游麗軍笑說,提早打烊回饋社區,其實和捐款同樣道理,只是一個是付出時間和場地,另一個是金錢。許震詠認為,公益活動並非閉幕就結束了,而是要把這個活動當作開始,往外延伸,無論是串聯更多的資源,或是創造不同層次的價值,都是可以多做思考的部分,當活動的效益能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才能讓這股善意不會源源不絕。

作家章成在《絕望中遇見梅爾達》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走在宇宙之前』意味著即使沒有人、沒有神來幫你,而事情看起來還那麼遙遠時,你卻已經開始承擔起自己的願望,做任何你能做的事。你知道那種大承擔嗎?那是你的力量,你不必活的像是個『看天吃飯』的人」。

為了不想活得像是個「看天吃飯」的人,游麗軍也說,做任何事都希望後續能夠有自立運作的能力,而且有時候也發現,當你把想做的事情做好,有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反而會吸引更多資源或是協助投注。

開設一間麵包店可以養家活口,或是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但即使餵飽了家庭與人們,整個社會卻仍存在隱性的飢餓:身障人士面臨的就業歧視、單親媽媽身上的批判目光、高齡長者感受到的年齡歧視,99號幸福甜烘焙坊想做的不只是一間麵包店,更是一個能夠「互利共生」、「福份共享」的烘焙坊,除了餵飽飢餓的人,也協助弱勢有足夠的底氣自立。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

Share

標籤: 芥助網鄰舍節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