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盧明正

1990年在法國,一位獨居老婦人在家中過世,卻足足兩個月後才被鄰居發現。這件事情深深震撼住在附近的雅塔那斯‧培利妨( Atanase Périfan)。他開始與朋友在巴黎17區成立「巴黎朋友會」(Association Paris d’amis),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為獨居者舉辦聖誕派對、打造日托中心等,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從1999年起舉辦的「鄰舍節」(Immeuble en fete-la fete des voisins)。

「鄰舍節」在法文中的原意為「樓房的節慶」,是一個讓鄰居見面打招呼、互相認識、歡慶的節日。第一屆的鄰舍節於巴黎17區的700多間公寓大樓舉行,參與人數有1萬多人。進行方式是每個家庭各自準備一道佳餚,在大樓中庭與左鄰右舍一同享用。雅塔那斯‧培利妨期望透過聚餐,打破都市中的冷漠與孤單,共同建立起社區中的情感互助網絡。這個活動獲得熱烈的迴響,規模也不斷擴大。從2000年起,鄰舍節在法國境內遍地開花;2003年,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開始響應,鄰舍節正式成為國際性的活動;而在最新一屆,也就是今年5月舉辦的鄰舍節中,共有49個國家,超過3,000萬人共襄盛舉。

台灣在這股鄰舍節的浪潮中也沒缺席。2006年,由後來曾擔任桃園縣文化局長的張壯謀親赴法國「國際鄰舍節總部」註冊,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鄰舍節會員。同年,台北市的天母地區也舉辦第一屆鄰舍節,成為全台灣,同時也是全亞洲首次舉辦鄰舍節的社區(註一)。2010年,桃園成為全台第一個舉辦鄰舍節的縣市,其透過各鄉鎮的社區發展協會、管理委員會、村里辦公室、表演社團、志工、青年組織等民間單位擔任桌長,再由桌長邀請社區伙伴,每人各帶一道菜來分享。為了讓活動擴散開來,桃園的鄰舍節也鼓勵無法前來的民眾,就地在所居住的地方招呼鄰居共享美食並盡情同歡。

今年,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福組織基督教芥菜種會建立社區支持網絡「芥助網」,期待透過每個人釋出自己的能力和資源與鄰舍共享,讓社區成為一個互助的共同體;並舉辦「2019第一屆芥助網鄰舍節」活動,其中透過食物共享、手作市集、藝文表演、在地體驗等,邀請全民一起投入社區鄰舍參與,讓社區活絡起來,重建鄰里關係,達到社區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願景。

鄰舍節能獲得全球性的關注,是因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現今社會日漸加深的冷漠及隔閡,進而希望能重新連結人與人的關係,注入團結、歡樂與友誼,使居民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註二)。既然活動是以鄰里為主體,因此除了社區共好的理念外,並沒有標準化的舉辦方式。任何參與鄰舍節的人們,都可以依照自己城市、社區或公寓大樓適合的方式,舉辦最在地的嘉年華活動。

正如鄰舍節創辦人雅塔那斯‧培利妨所說:「城市居民常飽受困擾,如冷漠、寂寞、個人主義、退縮、不信任等,但是也有許多人每天都在努力使生活所在之地變得更好。只要有人登高一呼,提出簡單的、熱情的計畫,其他人都會樂於響應。鄰舍節是一個社會的觸媒,以及關係的創造者,扣動了千萬人願意合作,和樂於伸出援手的扳機。」(註三)

一家一菜  天母鄰舍節凝聚在地情感

做為全台也是全亞洲首次舉辦鄰舍節的社區,台北市的天母地區有著濃厚的社區意識,人文環境獨樹一格。當地有日僑學校及美國學校,因此吸引許多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士,異國餐廳也十分盛行,充分展現天母地區多元的國際面貌與特殊的異國風情。

2019天母鄰舍節活動熱鬧有趣(照片來源:天母社區訊息交流中心)

天母鄰舍節自2006年11月11 日首辦至今已14年,最初4年是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天母合眾國雜誌》主辦,該會執行長方儉表示,剛開始每年春秋季節在假日各舉辦一場,但並不特定日期或地點,只要是天母地區的居民及商家都可以參加。活動當日傍晚,每一戶就從家裡端出一道菜至現場,由每桌的桌長掌握菜量與人數。為了促進彼此交流,參加者可以「跨桌」大啖美食,也可坐在舞台前欣賞在地學校及民間社團的表演,包括歌唱、樂器演奏、魔術、舞蹈、才藝、體育表演等。

至於活動費用包括場地清潔費、舞台、燈光、音響及桌椅租借等約2~3萬元,凡以商家名義參與需繳交2,000元,不足的部分採自由奉獻。此外,為了符合環保訴求,從各家端出的碗盤,需各自帶回洗滌;用餐則要自備餐具;吃不完的菜可以打包回家或分送他人,以達到不浪費食物及廚餘減量的目標。

2009年《天母合眾國》雜誌停刊,方儉委由許績勳繼續主辦,許績勳連結區內各校的家長會,也號召許多年輕人參與鄰舍節活動,他表示,為了讓活動得以永續,他積極尋找合作夥伴,並將活動規模調整成「微型」,亦即將桌數從原本的100桌減少為30桌,依「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原則,樽節活動開銷。由於天母鄰舍節並沒有設置組織,基本上不會預留任何經費,即便有人捐贈物資或奉獻金錢,也都是當屆用完。

熱情加上堅持  鄰里不再冷漠

「天母鄰舍節不是吃吃喝喝,而是要使社區居民彼此聯絡感情,同時也兼具教育意義。」許績勳說,由於民眾平日都在上班上學,鄰舍節大都在周六或周日舉辦,以提高民眾參與意願;也與當地的天母國小、雨農國小、天母國中、蘭雅國中、啟明學校合作,除了排除會考時間,也連結各校家長會舉辦「除舊佈新會」,討論舉辦鄰舍節的相關議題並取得更多資源。

由於過去活動中曾發生「搶食」的混亂場面,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狀況,許績勳要求桌長給予該桌組員明顯的識別標誌,不僅容易辨別身分,也可增進彼此認識。此外,為了促進互動,餐食是擺在長形桌上,桌旁不擺放椅子,方便參加者跨桌夾菜,桌長也要積極增進桌與桌之間的交流,帶領大家到外圍的椅子一起吃飯聊天,或是坐到舞台前觀看表演,以增進鄰舍間的情誼。

「想要舉辦鄰舍節一定要有熱情,再來就是堅持下去。」許績勳感謝左鄰右舍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憑藉一股熱情才能持續至今。當年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如今都已大學畢業,也終於有年輕人願意承接舉辦活動,期望這樣具有意義的鄰舍節活動能繼續辦下去。近年來如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主張回歸國族主義,然而面對愈演愈烈的氣候變遷,和愈來愈快的科技發展,人們惟有從孤立走向團結,飄零走向合作,才能面對未來更形嚴峻的挑戰。

天母鄰舍節中,老中青各代共融參與活動(照片來源:天母社區訊息交流中心)

註一:在台灣之後,日本的大阪、中國的上海分別於2007年與2008年陸續註冊為國際鄰舍節的會員。

註二:引自法國鄰舍節官網 

註三:此段話為雅塔那斯‧培利妨在第一屆天母鄰舍節的發言。

延伸閱讀:效仿「好撒瑪利亞人」愛鄰舍 芥助網關懷社區有需要的人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