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專題報導 / 社區防災

面對災害拒做鴕鳥 芥菜種會與社區一起捍衛家園

文/吳欣芳、盧明正

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高雄市湖內區因豪大雨,導致流經該區的二仁溪溢堤,由於湖內區地處低窪,造成大淹水,民眾財產損失十分嚴重。現任湖內區區長薛茂竹回憶,當時他擔任農業與建設課課長,才剛辦完父親節表揚模範父親活動,整個下午大雨不斷,到了晚上,高雄市政府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他便在辦公室待命。由於二仁溪上游雨量很大,加上適逢大潮溪水無法排出,使湖內區13個村子及區公所一樓辦公室都泡在水裡,區公所鄰近居民都跑來二樓辦公室避難。因水淹迅速,多數人根本來不及撤離,只好請消防隊員派橡皮艇營救。

薛茂竹說,隔天上午他便回報上級請求國軍支援救災,總共動員4千人次,北部各地方政府也緊急南下支援並出動重型機器,以清運大量廢棄物,約花了一個月才使殘破家園得以復原。莫拉克風災造成湖內區4,651件災損,區公所便舉辦災後檢討會議,由當時縣長楊秋興主持,出席者包括受災戶、當地里民與民意代表等。重建重點在二仁溪的堤防整修、河道疏濬工程,以及居民防災訓練,特別加強易淹水地區及鄰側居民的避難演練。

居民組成巡守隊  保衛家園安全

湖內區於2017年申請社區小旗艦計畫,由文賢、太爺、公館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辦理,主要內容是河川巡守勤務、社區安全與預防、防災教育與訓練等。由於辦理成效卓著,太爺與公館社區發展協會獲得水利署評鑑「水患自主防災社區」甲等獎。薛茂竹強調,旗艦計畫內容不會因計畫終止而結束,因為防汛與防災工作而是長遠性,社區居民會持續而努力地做下去。

太爺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莊豐州表示,太爺里緊鄰著二仁溪,早在20年前居民就意識到河川巡守的重要性,目前協會組成的水環境河川巡守隊,共有21名志工,全部由里民所組成,平常志工們會協助河川周邊環境的清潔工作,若遇到下雨天,志工們也會在堤防上面的防汛道路,以開車方式加強警戒與巡邏河川安全,如遇到水位暴漲情況,即時通報水利局啟動區內4部抽水機,以確保區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高雄市湖內區太爺里組成的水環境河川巡守隊舉辦二仁溪淨溪活動。(照片來源:湖內區公所)

芥菜種會與社區一起防災

受極端氣候影響,天災頻仍。如何從無情的災害中分秒必爭搶救家園,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殘酷問題。基督教芥菜種會秉持著「以芥菜種信心與希望,建立社區支持網絡」,於社區中不遺餘力提倡防災重於救災的觀念。芥菜種會社區救助處台南服務站組長吳秉翰表示,社區防災的面向很廣,社區培力、倡導和舉辦活動等等都是社區防災的一環,而且社區防災的工作也會根據合作對象不同、社區所在位置不同及可能面臨災害風險不同,而客製化不同的方法讓社區民眾了解防災的重要性,政府、學校和社區都是芥菜種會的服務對象。

以高雄茄萣社區為例,芥菜種會規劃一系列中長期的社區防災方案,喚醒民眾對於防災的意識。吳秉翰說,因為網路資訊有限,所以會訪談在地耆老,了解過去曾發生過天然災害,輔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網站,得知社區是否有活動斷層、土壤液化、土石流、山崩等危機,再帶領社區民眾畫出「社區防災地圖」,標記出哪些地方在過去是災區,未來可能成為潛在的受災區;地圖上也清楚標示社區資源的位置,讓居民能在災害發生時,能即時妥善利用這些資源。

除此之外,芥菜種會也會帶著在地民眾和主要幹部,了解社區中的弱勢族群如獨居老人、單親父母和新住民等。若能在災害未發生之前,串連鄰里感情,也能在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幫助他們。吳秉翰說,培力社區做災害預防會分成不同的階段進行,未來也會將社區裡的巡守隊或是有意願的幹部培訓成志工,當災害發生時,這些人就能成為里長或村長得力的左右手,有組織地協助災民;另一方面,他們也能成為防災種子師資,不只茄萣社區受惠,將來也能開枝散葉協助其他社區建立防災系統。

透過活動設計  消弭樂觀偏見

不可否認地,當說到災害時,大多數的人都存在著「樂觀偏見」(Optimism bias),覺得倒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需要花費時間和心力思考如何因應災害。如何讓民眾消除這樣的樂觀偏見,芥菜種會也花了不少心思。南區服務中心組長李祈恩表示,防災議題一開始對多數人而言會有些生硬,但透過活動或遊戲,就能吸引更多學校、兒少相關團體或教會,一同來響應。

今年適逢921大地震20週年、莫拉克風災10週年,這兩大災害過去皆對台灣造成極大的衝擊與影響,因此,芥菜種會於今年9月21日國家防災日當天,全台同步舉辦4場「安全城市嘉年華」活動,當中會設計許多關卡,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和民眾互動,從中了解如何在地震中自我保護、加強火災逃生的正確觀念,以及土石流和颱風等天然災害的防治。現場也有原住民朋友歌舞表演和公益市集,讓民眾在更多認識防災觀念之餘,也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

 

基督教芥菜種會於安全城市嘉年華活動中設計地震體驗屋遊戲 ,與民眾互動 (照片來源:吳秉翰)

自救人救  減災工作的基石

除了「樂觀偏見」,人們還存有「正常化偏見」(Normalcy bias),雖身處災害的潛在危機中,卻像是把頭埋進沙中的鴕鳥,認為災害發生的機會和損失沒這麼大,因而高估自己因應災害的能力。李祈恩說,大部分的民眾對於災害防治的想法,就是以硬體面出發思考,認為政府只要蓋出安全無虞的大樓,或是添購足夠的設備即可。然而除了硬體外,更重要的是民眾應有「自救」的概念,若從「自救」出發加上社區鄰里「人救」的協助,就能成為減災工作的基石。

20年前的921大地震,在短短幾分鐘內就使南投縣中寮鄉變成斷壁殘瓦,當時中寮鄉龍安村村長廖振益,顧不得自家的財產損失,馬上衝去附近村民的家中救援。因為他熟識每位村民,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是家中的空間規劃,以致在黃金救援期間能即時救出26位民眾。而就因他全神貫注在救援,忘了自己竟穿著內褲,這個義行讓他有了「內褲村長」的稱號。惟有與社區鄰里建立良好關係,這些人才有可能在災害發生時,像內褲村長廖振益一樣救你一命。

社區防災需要人們的貢獻與付出,雖然一時半刻無法看出成效,但只要持續投入,就能降低災害的損失。此外,防救災不應只注重在「救災」,災害預防更為關鍵。硬保護和軟輸入併重,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才能讓民眾能夠調整自己,適應天然災害的變化,而非盲目地抱持人定勝天的錯覺。

高雄市湖內區舉辦社區防救災宣導課程。(照片來源:高雄湖內區公所)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防災韌力培力計劃|☛

Share

標籤: 社區防災莫拉克風災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